应从不同层面关注中医的社会需求

时间
2007-07-12

无论是市场预测,还是制定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已经成为第一参考点。把握中医发展的方向,同样是把社会需求作为重要根据的。但是,看待中医的社会需求,需要多因素、全方位的考察,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层面去看中医的社会需求是不一样的,笼而统之地谈社会需求是不科学的。

之前,自己曾对中医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发表过看法,但是就“社会需求”问题的认识上今天看来是过于笼统的。让自己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的,是因为最近发表的《中医坐堂不是中医发展的主流》、《中医立法要解决实质问题》等文章所引发的争论。尽管对方提出的观点也存在偏颇,但还是反映出自己在对社会需求问题的认识上有欠全面和准确的一面。

中医从产生到发展,在中国大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大众文化素养的区别,中医对中国大众的影响也有着显著的不一样。曾经见过一些调查报告,在对中医有需求的大众中,他们在对中医的具体看法上却存在着明显不同。这说明社会在对中医表达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水平。也就是说,对中医有需求的群体是有层次之分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社会与中医的关系时,仅关心“需求”与“不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需求的水平,划分出不同的需求层面。

强调从不同层面认识中医的社会需求,有利于我们在制定和执行中医方针、政策时能照顾到社会需求的不同方面,避免矛盾的发生。我在分析现代社会“中医坐堂”时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中医坐堂”仅凭传统的四诊,没有现代医疗技术和检测仪器的支持,已难再满足现代社会大众的医疗需求。它是中医落后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缺陷,不能再成为现代社会中医发展的主流。用发展的眼光看,从中医发展的大局看,这一观点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这一观点却引发争论。问题就出在对“社会需求”的不同认识上。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些地区,甚至是现代化发展比较快的经济特区,“中医坐堂”却受到欢迎,例如深圳市卫生管理部门就在近期下发文件允许中医坐堂。这反映出在一些独特地区受经济发达的影响,表现出对中医传统医疗模式独特的认识和需求。深圳对“中医坐堂”的接受,至少说明他们不再将它当作旧事物来看待了。也许“中医坐堂”在经济发达地区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已经经过了辩证的否定,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或者说,在这一发达地区的中医坐堂,后面已经具有了强大的现代化医疗技术和设施的支撑。可见,对同一事物,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区的差异,需求表现出明显不同。

关于师承教育问题,我曾经认为:在院校教育基本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应当把师承教育都上升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这一个层面上来,废除那种未经院校教育就直接跟师学习的师承教育模式,这种低层次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其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了。也就是说,今后的师承教育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中医教育,老师一定是省内或国内符合一定标准的名师,学生也一定是具有学士或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认识则受到一些基层中医同行的质疑。在中国这个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国家,平均医疗水平还不高,特别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的农村,老百姓的医疗状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在看待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时,不能只站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角度去考察,也不能仅从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去定论中医的整体需求状况。就像中国的教育一样,年年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在那些尚未脱贫的边远农村,教育条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仍然处在较差的水平。所以,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中医发展的水平也并不高,基层跟师学习中医的情况还较普遍,老百姓对这些基层中医凭借传统中医的技术治疗疾病仍然表现出了高度的信任和欢迎,因为在那里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中医“廉、便、验”的优势。

鉴于中国的国情,地区经济的发达与不发达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对中医的需求水平;中医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说明中医在全国的需求已经饱和,因为真正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中医毕业生还不多。或许,在那些落后地区真正在支撑着中医医疗的恐怕就是那些靠基层师承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客观地说,我们院校培养的人才,别说是硕士、博士,就是本科生能自愿去贫困地区工作的也寥寥无几。所以,在那些落后地区经济尚未得到明显发展、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基层中医是这些地方的主要力量,师承教育不但不能废除,相反,还要注意发展。因为是他们的存在和坚持,才使我们的传统中医在广大的农村不断得以延续和发展。

说到这里,也引出一个中医从业人员准入的问题。我们现在统一执行的是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制,不具备资格者是不能具有相应资格处方权的。如果在边远的贫困地区,那里的中医人员虽然理论水平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医疗技术,甚至有所专长,确实能为广大的老百姓解除病痛,对他们是否也要执行统一的考核标准?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要求,必然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因考核不合格而不能行医,这会不会影响到那里老百姓的看病问题?这与我们现在要解决的“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是否又形成新的矛盾?从社会需求的层面看,贫困地区的中医人员并不需要发达地区需求的那样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们的理论水平可以随着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医疗需求的提高而逐渐提升,如果现在就强行统一,可能会影响到基层中医的医疗和发展。同样,对基层中医人员的培养和要求,也应当以不同地区的老百姓需求为主要培养方向,应当向他们以推广简、便、廉、验等实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主,高深的理论和技术,对这些地区还不适宜。

在对中医大方向的把握上,坚持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是不容置疑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医的总体思路也是不能变的。但是,这仅仅是就中医发展的主导方向而言的,不能代表中医现阶段发展的全部现状。根据当下的国情,我们在把握中医发展主导方向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医疗水平比较低下的贫困地区,不能不照顾到那里的现实条件和境况,不能把不同层面的需求强行统一。在制定中医政策时,一定要照顾到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要因地因情制宜。

所以,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中医院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为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小康,中医医疗水平不提高就不能适应那里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对承担昂贵的大型仪器检查费用,他们已不再感到困难,他们需要现代化的医疗服务。而对那些贫困落后地区就应另当别论了,不能拿他们与发达地区同等看待,要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去制定中医发展建设的规划。(原载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