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研究成果迭出

来源
网摘
时间
2008-12-09

据科技日报讯(通讯员 衣晓峰 记者 李丽云) 记者近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国家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成果迭出,我国科学家结合心血管病发病特点,成功探讨了国人罹患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筛查了易感基因、致病基因及其生物标记物;应用动物模型揭示了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导致猝死的奥秘,发现了新防治靶点。课题还最新发现了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新基因、揭示了微小核苷酸调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新机制。

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人数近300万,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约60万,50%心力衰竭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该项目的选题就是瞄准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研究前沿领域,抓住目前制约我国心脏病治疗水平的“瓶颈”问题,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展开联合攻关。

项目首席科学家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领衔,于两年前开始实施。在联合攻关中,王擎教授首次发现一种新的诱发房颤和猝死的致病突变基因;杨宝峰首次揭示了微小核苷酸调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机制,证实了微小核苷酸-1和微小核苷酸-133与心肌损伤的内在关系;李培峰教授率先找到了心肌肥大、凋亡的新信号转导途径。这些成果均已发表在《细胞》《循环》《生物化学》等权威期刊上。两年来,该项目8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已在权威杂志上累计发表收录于SCI的论文71篇,总影响因子271,平均影响因子接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