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采用乙状窦前路手术成功摘除罕见颅底脑膜瘤

来源
网摘
时间
2009-01-06

据中国医药报讯 北京天坛医院采用乙状窦前路高难度手术方法,历时19小时,成功为一位患者摘除了颅底罕见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能抬起手脚,正常说话。

2008年10月,患者宋书平因突发昏迷到北京天坛医院就诊,核磁检查发现,患者颅内生有一巨大脑膜瘤,体积达8×8×6厘米3,足有成人拳头大小,且侵占了颅底的大部分面积。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神经外科张俊廷主任医师等认真讨论了宋书平的病情。他们一致认为:“肿瘤巨大,生长在颅底部位;供血丰富;质地坚硬;累及且包裹太多重要神经、血管,病例实属罕见,手术风险非常大。”张力伟副院长组织相关科室医生和护士反复讨论研究,缜密制定手术方案和手术后护理措施。最终决定:不管多么艰难,冒多大风险,全力手术挽救患者。

2008年11月12日上午9时,医生们在全麻下为宋书平做“右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由于宋书平的肿瘤巨大,生长在颅底部位,肿瘤暴露十分困难。为了使术野充分显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医生们采用了高难度乙状窦前路手术方法。医生们在宋书平右侧耳廓周围做马蹄形切口,切开头皮后在颅骨钻1个孔,用铣刀铣下8×5厘米的骨瓣,暴露出乙状窦及横窦,用高速电钻磨除部分岩骨,再剪开硬脑膜,用脑板抬起颞叶,切开后颅窝及小脑幕硬膜。这一手术入路方法比常规开颅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还要多耗费一倍多的时间。11时30分,肿瘤被充分暴露,肿瘤基底非常广泛,瘤体向小脑幕上下生长并骑跨岩骨嵴,累及同侧颞叶底部、小脑半球、海绵窦、斜坡区及脑干。由于血供丰富、生长时间较长,肿瘤呈灰红色,坚硬,与颞叶和脑干紧密粘连,海绵窦内侧壁部分的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听神经、大脑后动脉等重要结构。肿瘤将颅底原本像“火柴棍样柱状”的众多神经挤压得薄如纸片,而且肿瘤与生命中枢脑干、颅内所有重要功能神经、大血管紧密粘连,脑干已经严重移位。

手术比预想的还要困难得多,专家们在高倍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艰难地,从交错密布的神经和细小血管上,将肿瘤从神经和动脉上剥离,又不碰损柔软的神经血管。剥离、切除、止血……在肿瘤最坚硬、出血较凶猛的部位,专家们以毫米为单位进行的高难度手术,每切除豆大的肿瘤都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张力伟、张俊廷、吴震三位专家轮流主刀,直到次日凌晨4时,手术才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