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型发展与辅料关系密切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时间
2009-08-13

本报记者 王华锋

随着“回归自然”之风席卷全球,天然药物备受重视,这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带来机遇。中药新药的研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其中将至今仍以汤剂或其它传统剂型应用的经典名方、古方、经验方等进行剂型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人需求成为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制剂,能否开发成功新的剂型,有时就取决于药用辅料的配套供应。

“药用辅料的发展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药剂生产的水平。”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吕圭源举例指出,选择适用的成膜材料成为制备高质量脂质体的关键之一。在储库型或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中,除主药之外,必须还有经皮吸收促进剂、溶剂、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粘附用压敏胶、背衬材料及保护膜等药用辅料,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药确定后,药用辅料的选用就成为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工作。

中药剂型改进的核心是将药物制成更适用、更有效、更科学的剂型,使原有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章家伟介绍说,近年来,中药剂型改进的成果丰富了中药剂型的类型,促进了中药制剂的发展。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应结合中药制剂的特色开发一些新剂型。例如: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少是挥发油或油脂可制成乳剂,以薏仁米油为原料制成的康莱特乳剂就是成功的范例。此外,脂质体在癌症治疗中显示明显的优越性,黄芪多糖脂质体可提高稳定性,增加免疫活性,还有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银杏叶有效成分脂质体等。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技术制成片剂、小粒或其它形式的制剂,其主要用于控制药剂的释药速率,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微囊、微球、微孔膜包衣片、渗透泵型控释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系统,经皮、口腔、眼、鼻与直肠给药新剂型,以及植入型给药系统等,都可结合中药制剂特点加以研究,移植应用,以丰富中药剂型。

在谈到中药制剂选用药用辅料有哪些原则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审评员张永文博士表示,首先是成型性好、用量小、作用强,即用量要恰到好处,用量最少不仅可节约原料,降低成本,更主要是可减少剂量,使应用方便。其次是生理安全性大,即无致畸、致敏、致突变,不降低药品疗效,不产生毒副作用,不干扰质量监控。第三是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主药起化学反应。通常情况下要求辅料为“惰性”物质,即其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稳定,但绝对“惰性”的物质难以找到。第四是无生物活性,不影响药物疗效,能与多种药物配伍使用。

据张永文介绍,目前中药新剂型包括:泡腾片、分散片、滴丸、软胶囊、冻干粉针等。新的药用辅料可以分为这样几类: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酸树脂等;生物合成多糖类,如环糊精(CD)、黄原胶等;半合成类,如预胶化淀粉、羧甲淀粉钠等;植物提取物,如海藻酸盐、红藻胶、卡拉胶等;动物提取物,如壳聚糖等。新辅料用于中药新剂型中可以对制剂性能有改良作用,如增加溶出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对临床疗效提高等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可对药剂安全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如药用新辅料可以吸收毒性药味或成分。

“中药质量标准中的辅料问题很多,对辅料使用缺少明确的规定,标准中辅料明确程度混乱,大多没有用量规定,在制剂中的作用不明确。”张永文指出,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72种辅料,另外还有其它药用辅料标准和地方辅料标准。目前,中药制剂处方中的辅料使用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对辅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有些辅料品种只有内控标准,有的辅料来源不明确、标准不清,而随着新辅料的不断涌现,已上市辅料的使用或变更也存在较多问题。张永文强调,今后药用辅料行业应积极开发新的药用辅料,不断完善辅料标准,已适应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促进中药药剂事业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