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是新医学思想的主旋律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时间
2009-08-18

黄存增

编者按

8月11日,本版刊登了韩启德院士的文章《医学史对我们的拷问》,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今医学系统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和途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是在抱残守缺中沉沦,还是在融合创新中涅槃?这是《中国医史》对我们的拷问。”同时也认为,“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和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它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的差别。发展中医,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韩启德院士的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承启韩启德院士的文章,我们刊登此篇由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黄存增主任医师所写的文章,对中西医融合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讨;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健康的守门神,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但反观古埃及、印度、巴比伦等其他国家的民族医药基本上回到民间,成为“申遗”的保护对象。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而奋斗的号召,同时又指示卫生部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生产生了。从此,中国有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服务,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这是毛泽东主席1958年对卫生部党组报告的回复批示,“一根针、一把草”的群众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外科医生,1969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1974年开始学习中医,成为第二代中西医结合医生,40年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使我认识到,中西医结合之路虽然是艰辛、坎坷、曲折的道路,但中西医结合之路必定是通向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必由之路、正确之路。

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和全身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现代和传统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在人数上与中医、西医相比是最少的。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却是巨大的,是有目共睹的。西方世界和国际医学界对中医从否定、排斥到认可、学习、应用、合法行医,中西医结合医生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应载入史册。

笔者从40年的中西医结合经历中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融合新医学的过渡,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难以积累起足够的,推动中西医融合的经验、理论和力量,这是必须的经历过程,对消除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对峙、增进互相的了解、促进相互的合作,有正面的良好作用。为中西医由技术创新走向思维创新,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提供了佐证。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把西医和中医的理论技术进行整合应用,虽有成果,仍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

尊重生命是中西医融合的灵魂

生命是“一”,健康为“O”,只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展现所有健康的价值。就人而言,没有生命的存活何谈健康、亚健康、疾病?故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万物之灵,他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无论中医或者西医都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命存活和健康,中西医都是与疾病斗争的科学结晶,它们的原生态是一样的,只是在认识、求证方法上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而已,“本是同根生”“不要相煎要融一”。

当西医学家冲破神权的统治,冒着绞刑的风险对死人进行解剖,从建立“人体解剖学”开始,西医走向“实验室科学”的循证之路,从显微镜的发明到EPAT-CT的应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使西医学突飞猛进。“实验室医学”和“可视化医学”使循证医学越来越直观和细化,直到基因和染色体结构和组成。当发现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病毒这些小生命对人的生命危害,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杀灭它们;当发现组织器官病变,或异常组织(癌为代表)切除它——器官移植,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从“拮抗医学”走向“替代医学”,医学科学技术的发达无可非议。

但事与愿违,癌症出现了年轻化、转移快、抗药性的新特点,肝癌换肝手术没有让明星长命,糖尿病及并发症向年轻化、青少年化、儿童化蔓延,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不断上升。2001年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举办了“微创外科新概念”的高层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黄志强院士指出:微创和无创是21世纪的医学的方向,不仅是外科,其他科目也是如此,机体的损伤越小越少越好……,尊重生命的呼吁开始了。

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把“求神驱鬼”变成向自然寻求治病的物质,“药食同源”和“天人合一”创始了中医药,它的循证没有实验室的“取类比像”和“取像比类”的方法,而是用大自然的物质与人的关系“取类比像”和“取像比类”,它把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的动态变化和互相转换以“阴阳之说”比照: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用“五行”作比照,把人体和物质环境相联系。以肝为例:肝是脏,属木,方向为东(方),时序(四秀)归春,五气(气候)合风。肝脏的生化过程是生(生产物质),阴阳关系称阴和里,而胆是肝的关系器官,属阳和表。中医的发展它没有走研究动物类和组织结构细化以及可视化道路,而偏重整体的功能变化,把“病”称为“证”——人体整体疾病发生的症状群。这多少让人有“玄妙”和“虚无”的感觉。

中医在治病上是“扶正祛邪”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以调整人体的状态为目的,又称“平衡医学”,个性化突显。以感染性疾病为例:无论是细菌、支原体、病毒,中医归为“外邪”,以机体对外邪的反应程度和它对机体伤害部位来进行全身治疗。恶寒者——祛寒,发热者——散热,忽冷忽热(寒热往来型)和解少阳。对待外邪(致病因素),则采用尊重生命的自组织功能——修复功能和抗击疾病功能,把外邪驱散、消化、排泄达到康复的目的。

如果把生命当作主体,中医和西医称为客体而言,可以用太极图来说明,它们是互补体,西医好像是太极图中的白鱼,它可视化的程度高,黑色的鱼眼表示其中有不可视的——“原因不明的综合征”,中医像图中的黑鱼,不可视的玄妙很多。白色的鱼眼说明也有可见的——肝开窍于目——肝有病眼巩膜发黄。中间的“S”线表示生命,寓意生命的起源尚不清楚,本身就存在被揭秘可视的东西,还存在着不可视的奥秘之处,中西医是一个互补的共融体。

融合是新医学思想的主旋律

回眸历史,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新的思想、理论创新主要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危机或失衡,危及到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必须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或改变现存的环境,以适应自然,产生新的生存方式或模式。

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样来自人和社会的需求;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的,它的发展和应用有其特殊性。现有医学的理论和科技成果是医学思想创新的基础,它有无数服务生命的科学正确积累。现在科技成果和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理论对医学思想创新有冲击、滋养、催化作用。医学思想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冲破自身固有思维和保守僵化的思维模式。

当慢性病向年轻化、儿童化蔓延,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癌症呈现出年轻化、转移快、抗药性的特点,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医源性和药源性问题已经成为伤害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民生和政府的主要矛盾,难道不应该检讨我们业已存在的医学观是否存在问题吗?现在到了打破中西医壁垒的时刻了,中西医融合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中西医融合是新医学思想的主旋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