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拾零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时间
2009-08-25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亚静

中医治疗消化病的优势病种有哪些?如何寻找中医治疗的关键时点?如何将中医治疗消化病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近日,来自北京的中医消化病专家们共聚一堂,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就中医脾胃病的诊疗思路、临床经验、用药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这次由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办的会议上,100多位该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学术交流。

机遇与挑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规律与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对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就诊动机进行的调查表明,首诊选择并信任中医者有151例,占41.9%;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寻求中医治疗者145例,占40.3%;因西药效果不好而寻求中医者有62例,占17.2%。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以上述研究数据展开了学术报告。他认为,当前中医治疗IBS-D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是因为随着人们意识的改变,中医拥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不少学者进行的临床研究为中医治疗IBS-D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也已日益趋同。

在循证医学依据方面,“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中草药治疗IBS-D有明显疗效,在总体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及复发方面均优于西药干预及安慰剂组,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在中西医认识方面,罗马Ⅲ标准强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均日益趋同。特别是该标准趋向的症状学诊断与中医学以症状为基础的诊疗日益趋同。另外,中西医治疗的终点(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状态)日益趋同。

张声生同时强调,虽然中医治疗IBS-D的优势已经显现,但若要在临床上取得成功还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本病的证候学规范尚需统一。IBS-D的辨证分类由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有偏重。文献报道本病的证候类型少则二三型,多则六七型,甚至更多。一项文献分析显示,IBS-D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脾不和五个证候。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新近查阅了近五年的关于IBS辨证论治的300余篇文献,从中选择64篇核心期刊文献进入统计,共统计出肝郁脾虚等七个证型。

其次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找到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效应环节。中医治疗到底是改变了患者的腹痛及腹部不适?还是改变了患者的排便?或是改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或是改变了患者的精神状态?这些都需要临床给予明确,从而使中医药的疗效有据可依。

第三个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中医药治疗的物质基础。IBS-D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一般认为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对于本病,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方面;近年来有些专家逐渐开始从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及受体含量与结肠动力等相关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但总的来说,中医药的物质基础仍然是“雾里看花”。

优势与对策——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至今病因未明,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王新月主任医师介绍,依据典型UC患者表现特点,该病符合中医“痢疾”“肠澼”的诊断,因患者一般表现有缓解期、发作期的不同,病程长,易复发,应属“痢疾”中“休息痢”(慢性复发型)或“久痢”(慢性持续型)的范畴。也有部分UC患者症状不典型或处于缓解期,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多、粪质清稀,应参照中医“泄泻”治疗。

王新月认为,中药具有抗炎、黏膜保护、抑制免疫反应、调整结肠运动、改善机体内环境等多种作用,因此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维持缓解和预防复发,而对于急性活动期,中医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的作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杨酸类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疗效不确定的患者,及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的顽固性病例,仍可选用中医药治疗,能够较满意地控制病情。

在治疗上,应依据UC的病理特点首先区分活动期、缓解期。急性活动期标实为主,兼有本虚,治疗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往往兼有瘀血,治疗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具体来说,发作期症见脓血便较多,赤白相兼,甚至赤多白少,或便见血色鲜红,湿热明显者,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以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辨证加减为用,达到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的目的;对于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的病机特点,治疗应注意辨别正气亏虚所在,或气虚、或阳虚、或阴虚,以及在脾、在肾的不同,辨证采用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治法,注意兼顾余邪留恋,酌情予以清化湿热、消积导滞。

王新月指出,大量临床研究表明,UC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或上热下寒,或胃热脾寒,或脾肾阳虚、大肠湿热留恋,不同患者有寒热多少、虚实轻重的不同。故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扶助正气、活血化瘀的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黏膜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从而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