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药文化点亮生命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08-26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使命,从古籍整理、名医经验总结、名医文化、中药文化、文化争鸣、画说中医文化和地域中医文化7个方面,出版了许多中医文化类书籍

本报记者 柴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有幸走近这些“出版人”,感受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快乐,了解《求医不如求己》、《问中医几度秋凉》这些畅销书运作的“内幕”,见证“出版人”的责任和荣誉。

从《求医不如求己》说起

《求医不如求己》2007年1月低调登场,高调保持3年各大畅销书榜单的冠军,两年内发行量超过100万册。读者赞叹其实用,称之为养生秘笈,其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自然是名利双收。出版社是如何抓住了这个选题?《求医不如求已》又是怎样成为众多养生书籍中的一匹“黑马”?

“医学思想者”是这一图书的策划团队的名称,策划编辑刘观涛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是2006年出版的《人体使用手册》一书启发了我。”年销售量超过30万册的《人体使用手册》一书中,独特的自我保健手法,是吸引读者的卖点。“这类能让读者自己动手自己保健的图书,将是健康养生图书的趋势之一。”

于是,刘观涛开始寻找作者,在网上锁定了“中里巴人”的博客,并尝试采取国内优秀的发行公司做大市场的策略,与北京共和联动公司合作,与“中里巴人”签订了出版合同。

接下来,完善文章内容,“医学思想者”团队希望“中里巴人”能够采取“案例故事切入+易学高效招法+健康人生感悟”的模式写作,突破刘太医系列和洪昭光系列的风格。“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并没有刻意做大声势的推广活动”,刘观涛说,“图书的内容是关键,读者认可,书自然卖得好。”

今年地坛夏季书市上,一位书市负责人对记者说,“人体养生持续火热,《求医不如求己》这类养生图书的畅销霸主地位很难被撼动。”

为读者营造“健康家园”

其实,在1989年出版社成立后,他们就陆续出版了中医科普类和中医文化类图书。但成规模、成气候的系列丛书是1998年《百病百问沙龙丛书》的问世。该丛书邀请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做总主编,遴选了各科中西医专家为作者,一次性推出包括《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236问》、《高血压防治200问》等共50本,每册定价18元,部分单册发行超过了十几万册。到目前为止,这套书已经修订了3次。

当时,科普书很有市场,但没有一套权威性的中医科普书籍。所以50本《百病百问沙龙丛书》一问世,就受到读者青睐。同期,出版社还策划了“健康家园——医学科普进万家十年大行动”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套丛书,了解中医药。

一套《百病百问沙龙丛书》用了半年时间,因为1998年的出版社只有十多个编辑。“那时候大家没有休息日,加班加点。我们制作了一张与墙面大小的进度表,挂在总编室,上面写着50本书的名字,以及每本书的发排时间、审稿时间、出样时间。每天上班前都要到表前查看自己的工作进度。”现任总编室主任李占永回忆起11年前的经历,有点激动。有一次因为夜里连续加班没有休息好,李占永得了面瘫,当时嘴有点歪了。他说,“为了更快地让读者看到这套健康丛书,让更多的人关心的自己的健康,就是嘴歪了,也值。当50本书摆在书架上,是我们这些出版人最满足的时候。”

首套中医科普丛书成功出版后,这些幸福的出版人,并没有骄傲,反而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第一套成规模的丛书出版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写书的作者大多是医院的医生,文章的语言过于专业,并没有完全用科普的语言描述。”李占永说,“除了内容,标题的制作和版式过于呆板。”

第二年出版的《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编辑着力把晦涩的专业词汇变成生动的科普语言。从老百姓生活的细节,比如饮食、心理等方面关注并解答各种疾病的产生和防治。此书写作编辑过程中,出版社的负责人采用了一种“田间管理”的方式,对作者和编辑进行“跟踪式”引导,目的是让书的内容和版式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后来有了专业美编,2006年出版的《百病自我疗法丛书》在版式和内容上可读性很强。书中编者提示读者,“将所有医疗行为全部归属医务人员,是欠妥的。病人及其家属参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非常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可用措施,防治、康复疾病是大医学的基本要求。”

编辑室主任肖培新介绍,科普图书的出版过程有5个变化:一是从零散出版到规模成套出版;二是在内容上从学术化转变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语言;三是在装帧上从严肃到时尚;四是在版式上从呆板到活泼,从只有文字到图文并茂;五是从被动地闭门造车到主动地走向市场。

这种模式日渐成熟,《求医不如求己》因此一炮走红。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占据畅销书榜单前三甲的系列丛书,如《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打开疾病黑盒子2——用易经开方》、《生活处处有中医》等。李占永说:“之后出版的科普图书,我们要把中医文化更多地融进书中。”

与中医大家谈中医大文化

肖培新说,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就连一药一穴都具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医药学的弘扬与传播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实际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在传播中国文化。出版社从古籍整理、名医经验总结、名医文化、中药文化、文化争鸣、画说中医文化和地域中医文化7个方面,出版了许多中医文化类书籍。

在古籍整理类,《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清中医名著丛刊》、《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等丛书的整理出版,将中医学术及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对中医药学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促进和助推作用。

针对近几年关于中医之争,出版社出版了《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存废之争》、《中医崛起之路》等,有力地还击了“取消中医论”。

在出版的一系列中医文化类丛书中,《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畅销书。其策划编辑华中健是在网上挖掘到出版这本书的素材的。作者艾宁2007年4月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将自己几十年来在中医家庭中对中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随笔的形式在网上连载,引起很多人关注。2009年2月,《问中医几度秋凉》首次印刷5000册,3个月发售完毕,又加印10000册。

有网友评价,“作者用轻松幽默、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述了中医的价值和作用。《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位思想家的作品。”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成为当当网的重点推荐读物。一位名为“忘不了”的网友说,“我从网上追到网下,先看了网络版,然后买了印刷版。作者虽不是中医专家,却对中医的思考与见解,实在发人深省,可称得上是中医大家。”

在名医文化类,《医学人生丛书》的策划书中,编者这样写道说:“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地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上个世纪的光彩。”

《医学人生丛书》拟定采写10位中医大家,目前已经出版了《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和《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2本,深受读者好评。一位读者说,“看书时,犹如与中医大家谈中医,不仅增长了很多中医知识,而且对我们传统的中医药生出一种更加崇敬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