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应重构中医理论主体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0-13

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的第3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香山举办,与会的30多名中医界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医药学术上的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关于中医药发展现状及核心价值的主体性构建等问题的论述,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亟须形成一个中医学术共同体

对于中医药学的现状,何裕民教授认为并不令人满意。他说,尽管有些老百姓对中医很感兴趣,但究其原因不是中医药的吸引,而是对主流医学失望和无奈使然,这一群人很多是中老年人。

“如今的中医药,从20年前‘夹缝中的中医学’,发展成为‘山坳上的重车’,不用力推就往下倒。未来10到15年也许是中医药生存的最关键时期”,何裕民说。

而中医药要改变被边缘化的命运,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首先中医界内部要认识中医药本身。对此,何裕民认为首先需要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共识。他说目前的中医药,一方面欠缺对时代重大医学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前沿问题的深度关心;另一方面,对过去中医精神也缺乏有深度的理解。

对于中医发展之路,何裕民尖锐地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清晰的发展战略尚未形成,核心的价值观还未得到提升,很多人对于中医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保留传统文化、有效的保健治病方法等层面上。

积极进行主体性构建

中西医之争,表面是话语权问题,深层次是结构性框架的冲突。西医的医学观总体说来是“治病医学”,而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念则是“追求健康”。中医药学术界对此缺乏基本的共识。

针对当前中医药学术研究及事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何裕民提出“当务之急,是清理家当、排查库存,好好认识中医药自身”。

不管哪种学术系统,不管是继承、应用、发展或创新,都需要主体性建构,都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而中医的主体性建构应该有不同层次。最高层次是设定医学目标——追求健康。对此,何裕民提出不应用中医语言,而是用现在能够对话和沟通的语言对中医的这种医学目标进行传播,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娃娃做起,努力把中医药精神糅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当中去。

而中层建构,是倡导和营造和谐、合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并做出一个普世性的解释;低层的构建则着眼以调整为主,采用绿色、无害的手段,恢复和保持身体的平衡,即发展中医药传统的治疗优势,深入社区、农村基层,不断拓展中医药学的生存空间。

发出中医药的声音

何裕民在发言中说,中医药学是一个系统的学术体系,学术界在形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认清中西医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努力发出中医药的声音。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耿耿于怀,反感用西医学框架标准来评判中医学,其实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何裕民说,“我们没有做应该做的,却埋怨别人不通情达理,不理解我们。我们要接轨,首先要铺轨,不是用我们的语言让他接受,用他能接受的语境和话语平台和他对话。”

可喜的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包括世界医学的反思趋势,人们开始批评西医药学反自然、不人道、昂贵而低效率等问题,给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和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和谐观念的提出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接受,也使得中医学借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扬帆于世界文化的海洋。

“是时候发出中医人深思熟虑后的声音了。”何裕民说,中医学“追求健康”的观念如果能广为传播的话,对中医今后生存是大有好处的。真正的医学、合理的医学应该是守住健康、增进健康、追求健康,这一观念就像我们提出和谐观念一样,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