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作用 减少慢性病危害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1-13

编者按:11月11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中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作了大会发言。

发挥中医药作用 减少慢性病危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于文明

慢性病的防治是当前医药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中医学对于慢性病的认识有着系统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法、方、药防治方案和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防止其发生和发展。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预防保健,强调上工“治未病”,强调顺应四时,平衡脏腑气血阴阳。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和健康防病理念。阐述这一理论的文献浩如烟海;记载健康防病的医案医著汗牛充栋;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开展的“治未病”医疗实践活动,更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当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医药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卫生工作“下移前移”的大政方针,也有利于个体人健康风险的有效防范,有利于人们期望的“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延缓发病”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加强了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肺病、老年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组织实施了“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加强了一些能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的建设,培养了一些能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的人才,并在总结既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诊疗方案进行了梳理和验证。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和推广的力度,公布了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农村、社区中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和“下移前移”的工作要求,我局从2007年起组织实施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指导原则,并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药“三名三进、三名三保”工作。究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这也和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一脉相承。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从去年起,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已开展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不断梳理总结当代中医“治未病”成果,并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和4期5场“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以探索新时期、适应当前疾病谱和现代人们健康生活方式要求、与时俱进的“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中医“治未病”服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经确定了四批103家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5家试点地区及上海、广东两个试点省市。试点单位积极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有益经验。

(三)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相关政策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和科室设置(建设)基本标准等其他规范也正在制定过程中。在医改配套文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要求,再次为中医“治未病”和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指明了方向。

虽然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人们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够,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适应当代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法还不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防治,体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防治规范还不完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政策、措施尚不明确,尚未充分体现在国家有关慢病防控的规划、计划中。

同志们,今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今后,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各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多做贡献。我也借此机会,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重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二是要将中医药防控慢性病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规划、行动计划及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中。在安排糖尿病防治、高血压防治等慢性病防治项目时,要将中医药的服务内容纳入。三是要加大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要加强中医药人员的配备和中医药方法技术的应用。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适宜技术和方法,加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宣传,引导人们运用中医药的知识、方法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我相信,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一定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