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凝聚行业共识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1-19

“六位一体”是开展中医药工作的“纲”,“纲举目张”。在《若干意见》的指导下,经本次大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研讨,这个“纲目”被勾勒得更加清晰——“六位一体”凝聚行业共识

本报记者 厉秀昀 吴潇湘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六位一体”发展中医药,是当前突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次中医药发展大会的主题。

本次会议按照这六个主题展开主旨演讲,并设分论坛,全面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中医药行业凝聚共识具有积极意义。

医疗:加强医疗机构基础和内涵建设

目前,以公立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为主体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和农村,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医院得到长足发展。与1950年相比,中医医院数由4个增加到3000多个,床位数由100张增加到38万张,90%左右的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科,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8万人。

但中医医疗服务也存在不少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查德忠说:“中医医疗服务提供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但还不完善;中医医疗服务资源具有一定规模,但资源总量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服务条件有待改善;中医医疗服务量占有一定比例,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查德忠提出,要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加强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陆金国特别提出要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

保健:应当制定保健产业发展战略

历史上,中医药积累了一大批药食两用、用于保健、养生、养颜、强身的药食品种和单方、验方,在配伍、炮制、加工、萃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中医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保健服务逐步开展,中医保健服务也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许多中医医院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贴敷、膏方等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日益成为中医医院服务热点。

当前,中医药保健服务和保健产业存在如下问题: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保健人才缺乏、企业资产和销售规模较小、新产品缺乏等。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习惯中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意识;与一些保健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企业资产和销售规模较小。”

张凤楼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保健产业发展战略,把保健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目录。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肖燕说,“治未病”理念符合当代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治未病”科研水平能有效提升中医学的社会价值。

科研::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近些年来,中医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中医药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截至2008年,共有92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3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

但中医药科技工作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提供的支撑,还远远没有满足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的需求;科技创新提供的技术手段,还远远不能促成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科技能力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和中医药继承创新相适应的水平。

参加本次大会科技分论坛的部分专家建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家自主选题、自主创新机制。

教育:师承教育融入现代高等教育

60年来,中医药教育基本形成了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队伍数量和素质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我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7所,本、专科在校生约39万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涉及24个学科、93个建设点,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结构。

但中医药教育的一些问题让人忧虑,如中医药教育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中医药教育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和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提出,中医教育问题应处理好中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关系、中医学的科学标准与现代医学科学标准的关系、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认为要将师承教育融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体系中,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完善中医药传承的分类管理,开展多层次继承培养工作。

产业:愿不再“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目前,中药产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剂型、手工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在多方面达成共识:“安全、有效、可控、优质、价廉、效益”成为中药产业追求的共同目标。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含金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生命所在。“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引领着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继承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中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将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当谈到中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指出:“中药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小农经济农业与现代化中药工业不协调;中药饮片业的滞后与中药材、中成药业现代化发展均不协调;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制约了中医事业、中成药业的健康发展。”

任德权建议,积极推行中成药全物质组控制的质量标准,促进原料与工艺全过程控制,保证成药质量的一致性,彻底结束“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中成药质量不可控的历史。

文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近几年,中医药文化建设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工作重点、工作目标,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文物古籍资源不断被挖掘整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中医药科普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目前,中医药文化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国家层面上看,文化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同步,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文化影响力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不匹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黄明进提出,加强国内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同时,要建立一支中医药国际传播团队,聚集各领域专家,形成集体智慧的合力。

上海市中医医院的王麦囤建议,在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全面整理和提高的时候,要将文化提高到国际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