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2-16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设立5年来,投入经费近3亿元,支持了17个项目,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在中医基本理论、中药理论、针灸理论、评价理论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础研究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本报记者 樊丹

“今后,肝硬化、艾滋病、痴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等疑难疾病将有新的有效治疗方案。”“运用针刺麻醉,在手术中可减少30%~50%的麻醉药用量,术后也可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将最终应用于临床,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为百姓提供最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12月14日~15日,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2009年度交流会,展示了各项目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医理论研究机遇和挑战并存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设立5年来,受到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专家认为,中医药是最有可能成为以我国为主导,能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学科,设立973计划中医专项,能有条件和机会对中医药领域一系列具有原创优势和突破潜力的关键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和走向世界。中医理论能作为专项列入科技部973计划,意味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体现了科技部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在会议开幕式上说,“现在是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科研所处的最好时机。”据介绍,虽然5年来,参研人员2165人,171家参研单位中中医药行业外的占到67%,但专项的设立,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信心,行业内外形成了关心中医药理论研究、探索科学问题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突破关键问题奠定了基础。有人说,“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然而,基础理论研究,历来困难重重,尤其是中医药理论,用古代哲学概念表达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现代科研的基础还很薄弱,如何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尤其是理论和认知体系研究,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同时,中医药科研的力量和人才较少,起点较低,国际竞争激烈,因而,落在973各项目首席科学家肩上的担子毫不轻松。

针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专家组先后提出了名老中医经验创新理论、特色疗法创新理论、文献挖掘理论、中药组方配伍理论以及传统理论现代诠释等研究模式,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核心理论,揭示了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获重要进展

专项共设立了17个项目,研究力量主要投放在四方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5个项目)、中药基础理论研究(6个项目)、针灸理论基础研究(5个项目)、评价理论基础研究(1个项目)。

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医主要理论和核心概念进行了从源到流的整理。由邓铁涛牵头的“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完成了100种明末清代及民国的温病学原著的整理研究,形成为《温病大成》共6部,已全部出版;重点阐发了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体质学说两个主要创新理论,并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效果良好。

艾滋病等疑难疾病治疗有了新方法。在“中医五脏理论创新及治疗艾滋病研究”中,采用“三维守恒”方法治疗艾滋病,形成以“济生方”为主导,以肝、脾、肾三藏功能协同调理为辅助,以艾滋病临床控制为手段的中药技术保障,显示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价值,目前该治疗方法已获专利。“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通过创新“虚损生积”、“内毒损伤”、“瘀热”等病因病机研究,初步提出了肝硬化、艾滋病、痴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

在中药理论基础研究方面,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本质和科学内涵,中药材道地性,中药药性、配伍与功效的相关性等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药理论,为中药新药创制、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专项实施中,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物组分库,储备了13000余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并形成了目前中药组分信息量最大、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中药功效与其药性特征数据库,以534味常用中药为研究载体,内容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

在针灸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对经穴及其针刺得气、配伍规律的脑功能界定,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及生物信息基础,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取得进展。如“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项目,以针麻开颅、针麻开胸心脏手术等临床应用多年的针麻优势病种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临床最优的经穴组合,显示出了针麻镇痛的优势。初步证明,针麻在手术中可减少30%~50%的麻醉药用量,术后也可起到镇痛的作用,并对机体多脏器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在疗效评价研究方面,“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对国际通用的临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提出了“证候变化”的测量指标与方法,确定了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人细菌性肺炎的示范性评价设计方案等。同时,根据中医药诊疗特点构建了恶性肿瘤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以个体化辨证论治为主要干预手段,对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展期胃癌等的临床疗效进行动态的、整体的评价。

据介绍,目前专项专家组已组织开展了中医专项“十二五”战略研究,用以指导“十二五”专项的部署;确定了“2010年中医药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要支持方向”的4个方向,包括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理论基础研究、常见病针灸治疗机制及理论基础研究、中药“十八反”配伍理论关键问题基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