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馆长的心愿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2-17

本报记者 吴潇湘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分论坛上,发言的代表们激情洋溢、观点鲜明,踊跃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原馆长宋光锐呼吁尽快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身洗旧了的中山装,花白的头发,说到动情处,神态显出遗憾和痛心……站在记者面前的宋光锐淳朴、矍铄,不失激情。曾任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馆长的他,退休多年仍时刻惦记着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这件事。

一次特殊的学术研讨会

宋光锐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缘于8年前一次机缘巧合的“学术研讨会”。其实,自上世纪开始,就有不少专家呼吁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2001年,全国政协委员龙致贤、冯世良、于生龙、周超凡等11位专家联名递交了《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议案》,不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对此作了肯定的答复。

2001年12月3日,是宋光锐记忆深刻的日子。当天,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58位全国知名的医史学、博物馆学专家参与的“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宋光锐也在应邀之列。他记忆犹新地对记者回忆了会议振奋人心的气氛、与会者意气风发的建议、领导们满怀信心的工作设想。会议围绕中医药博物馆的性质、定位、规模以及展示、运行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达成了共识。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仍然没能付诸实施。

中国没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展示中医药发展历史的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宋光锐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目前,虽然有一些地方、企业、中医药大学或研究院所等机构开办的中医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散在各地,但大都藏在深闺人未识,尚不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且,这些博物馆大都存在规模较小、为地方或开办行业特性所局限、展品不全等缺陷,不能向大众全面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深厚绚丽的风貌。仅仅靠几个散在的单位开办的博物馆,又如何能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呢?

开办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可以展示大量的中医药文物,使之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宋光锐比喻说,这就好像是一本物化了的教科书,生动而直观,观众更易接受,印象也更深刻。与其他教育科普方式相比,博物馆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优越之处显而易见,无可比拟。

中医药文物亟待妥善保护

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需广泛征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医药文物及古籍,对这些文物来说,无疑会得到更集中、安全、有效的保护。过去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造成许多珍贵的中医药文物、古籍至今仍散落在民间。还有近来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些文物,如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简及医药器具等等,大都存放在一些基层文博单位。有些地方设备简陋、保管条件极差,不仅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年深月久,还会使文物受到损害。每每想起那些虫蛀霉变的古籍善本、破损缺口的陶瓷药具,宋光锐总是心痛不已。

因此,宋光锐呼吁,应尽快建成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电影传到中国不过百年,电影博物馆却早已建成。而有着数千年历史沉淀积累的中医药,却迟迟没有一座能展现其风采的博物馆。”他无奈地感叹。听说电影博物馆的建成得力于许多电影明星的力促,宋光锐的最大心愿就是行业内外都能关注此事,促成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早日建成。

编后:据了解,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筹建工作已展开,目前处于论证建设方案、选址阶段。一旦确定了建设地址和方案,相信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落成指日可待。

短 评

期盼那一天

吴潇湘

“尽快建成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这是老馆长宋光锐多年的心愿,也代表了广大中医药界人士的心声。

近年来,中医的科普宣传如火如荼,养生书籍畅销,中医节目热播。但这些宣传难免泥沙俱下。建一所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另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方式,无疑更有意义。

了解一个领域的历史,博物馆是最佳场所之一。博物馆不仅收藏和保管文物标本,还通过陈列展览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为研究者提供科学研究便利,向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博物馆中的直观性能使中医药文化更深入人心,通过诸如中药饮片、中医药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画传等陈列展览,观众自然而然身处其中,也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鲜明生动的博物馆,孩子们才会从小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中医、接受中医并热爱中医,中医学子们才能避免“弱冠始习童子功”的尴尬,抵触中医之情绪将自然消融。也让来中国看长城、故宫的外国人也看看中医药博物馆,去领略中医药的风采,感受中医药曾经的辉煌。

今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不久前中医药博物馆筹建工作已经启动的消息,令人振奋。

老馆长的心愿,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