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速发展成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原动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1-11

目前中医药在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医药科技工作的现状

近1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医药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和科技保障条件不断改善,为中医药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促进了中医药科技进步的效率。

(一)中医药科研机构和队伍情况

从我国目前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承担主体来看,省级以上中医药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专门的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中医药科研的主力军;而现代医学机构、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等越来越多地加入中医药科学研究队伍,逐渐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正成为我国与世界有关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中医药相关企业的科研方面相对投入较少,除较少几家外,自主研发的能力基本还很薄弱。

(二)中医药国家科技计划和投入情况

1.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投入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1996-2000)国家对中医药的科技投入为1.30亿元,(攻关计划0.27亿、攀登计划0.10亿、973计划0.30亿、自然基金0.57亿、平台建设0.06亿)。

“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增加到6.45亿元(攻关计划1.70亿、863计划1.20亿、973计划0.52亿、平台计划:0.29亿、基础性公益:0.48亿、自然基金2.26亿)。

“十一五”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发改委和中医药局共同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央和地方投入预计超过30亿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专项目前确定立项的前两批近1000个课题55亿元经费中,行业内外承担的中医、中药研究相关课题约占到1/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中医药达7.45亿元;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首次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资助经费近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医药方面的投入稳步增加,2009年计划支持经费将达1.5亿元左右。

2.中医药科技中央财政投入。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目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此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大专项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3.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及有关专项部署情况。

科技部为主组织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我国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主要由科技部负责组织实施。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组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体现“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着力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支撑,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的宽松环境;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引导。

多部门共同组织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抓住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支持和推动的科技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建设,加速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并推动新产业形成。

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产业化项目,根据有关规划,“十一五”期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现代中药专项。

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专项,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主组织的科技项目,可以大致分为3个方面: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行业有关专项研究。

二、中医药科技进展和成果

截至2008年,共有92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3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

(一)中医药科技战略研究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1.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十五”以来,制订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等重要文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是指导今后十五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制订了“十一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治未病”科研规划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科研规划等。

2.国家科研计划的组织管理。

2006年正式发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国家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方面,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项目办公室,并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设计方案”和“研究质量”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组织制订了《中医临床研究方案优化的参考原则》、《中医临床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参考提纲(第二版)》以及《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规范》等文件,同时组织编写《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2008年出版)、《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待出版)等配套书目。

在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方面,科技部专门成立了专项专家组,进行顶层设计、战略研究、学术咨询和协助评审评估;国家中医药局专门设立了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办公室,根据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组织制订了“十二五”中医理论专项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一系列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协助科技部,加强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的组织实施。

3.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中医药局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开展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已遴选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将围绕14类病种开展攻关研究。

国家中医药局正式启动了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确定了第一批103个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同时与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推进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管理工作,有161个系统内外单位的386个实验室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评估。

中医药学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顺利开展,组织全国30余家中医院校与科研院所,基本建立了覆盖中医药学科的复杂、多类型数据库。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8年,整合现有中医药学80%以上的数据资源,提供24小时不间断共享服务。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顺利完成,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及编码体系,初步实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

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5个工程实验室以及传统名优中药保护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顺利推进。

(二)中医药传承和基础研究

1.文献传承研究方面。

组织整理抢救了1100种中医药秘典珍籍,收回整理了散佚海外的200余种古籍,出版了500余种中医药古籍。建立温病古籍知识库。《内经》、《难经》、《中藏经》等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部分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组织编纂完成了收方10余万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出版了100多部民族医药著作,历经16年编纂完成《中华本草》。

2.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方面。

启动实施了名老中医研究型继承工作,已开展二批共210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建立了有中医特色的名老中医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和综合信息库,开展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经验的探索。

3.中医药基础研究呈现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可喜局面。

既往攀登计划支持的“经络的研究”(支持两个五年计划)、“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支持了一个五年计划)和973计划支持中医药第一个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对中医药基本原理、核心理论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现代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4.国家重大理论基础研究计划深入。

在基本理论方面,对中医主干理论和核心概念进行从源到流的梳理,阐发五脏相关、中医体质学说等创新理论,基于对中医病因病机新的认识,形成肝硬化、艾滋病、痴呆等疑难疾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在中药理论方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释了中药配伍原理的科学基础、方剂-证候-疾病相关性的应用基础以及中药药性理论本质和科学内涵。在中医针灸理论方面,制定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诊疗标准,初步阐明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生物信息基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此外,还提出了中医理论阶梯递进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和“证候变化”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三)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1.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医临床研究方面。

2003年中医药科技人员初步研究总结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治疗方案,用科学的数据证明了中医药防治SARS的能力和作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同样显示出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抗病毒药毒副作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期间,我国中医药不仅第一时间介入、全面参与了甲型H1N1流感的救治,而且同步开展了中医药临床防治和药物筛选的科学研究。2009年8月在京召开“甲型H1N1流感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甲流专家委员会做了专题报告,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成果,回顾分析了北京市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部分治疗病例(406例),用科学严谨的统计方法、真实可信的结果,向人们分析和展示了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客观疗效和科学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继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得到国际认可之后,我国中医药又一次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依据严格循证医学证据登上国际会议讲台。我国形成了中医药应急科学研究组织策略,建立了中医药应急临床科研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方面。

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性痴呆、骨质疏松症、重度黄疸、肝纤维化、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真性延髓麻痹等疾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疗效较好的新方案、新方法,开发了系列新方药;中医治疗肿瘤取得新进展,砷制剂治疗白血病效果满意,对其治疗机制的揭示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中医骨折整复手法得到新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中医治疗烧伤、肛肠疾病、败血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疗效,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治疗急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运用“通里攻下”的理论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规范了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提出了“毒损脑络”的病理学说,并运用清热化痰、活血开窍、通腑泻下等法则治疗取得明显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抢救多脏器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取得突出的成绩;在急症用药的剂型改革上,研制出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粉等适合于急症抢救的剂型,大大提高了中医治疗急症的疗效。“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深入开展17个重大疑难疾病、43个常见病防治,以及针灸关键问题、亚健康干预等研究,使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环节更加明确。

3.民族医药和适宜技术方面。

组织启动“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进行藏医、维医和蒙医治疗类风湿、白癜风以及关节黄水病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规范化整理了8种壮、朝、彝等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开展了20位民族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抢救性传承研究,组织进行10个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抢救性研究;积极组织开展了民族医药科研培训。适宜技术筛选推广方面,通过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正式通告了4批120项临床适宜技术,并出版了《中医临床基层适宜技术》配备学习光盘进行推广。

(四)中药资源和产业研发

1.中药资源研究。

上世纪末历经10年时间完成了我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拥有量和分布情况;用时15年,对近300种常用中药材品种进行了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基本澄清了我国中药品种的混乱问题;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熊胆人工引流的研究取得成功;甘草、麻黄等大宗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人工栽培技术,以及西洋参、天麻、山茱萸等大面积种植技术研究成功。

2.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改革研究。

通过对4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系统研究,规范了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研究及临床应用400余种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水平大大提高,发展到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等为主的40多种剂型,特别是还发展了针剂、滴丸、气雾剂等现代剂型;大孔树脂吸附、膜分离、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制药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3.常用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控制等研究。

中药鉴别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中药生产在线检测技术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中药质量研究的专论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本查清了国内190种主要栽培药材种子种苗现状、良种选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原种与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产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的示范。建立了有毒中药、中药不良反应、有毒中药古代文献、国外植物药等4个与有毒中药相关的数据库,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对部分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初步揭示了中药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存效理论的科学内涵,探索了中成药的量-效和量-时-毒关系。通过研究建立了98种药材共6624个分离馏分、可供高通量活性筛选的中药分离馏分样品库;建立了50种中药配方颗粒专属性注册方法和质量标准。

4.中药新药的研制。

目前,我国中医药研发体系已初步形成,中药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多,国际上已公布的24667件有关中草药和植物药的发明专利申请中,中国占44.4%。初步建立了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了一批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了创新药物品种和药物大品种研究与开发、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孵化基地和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

三、中医药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医药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科技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看,科技进步提供的支撑还远远没有满足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的需求;科技创新提供的技术手段还远远不能促成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科技能力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和中医药继承创新相适应的水平。

四、中医药科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够

1.对中医药学科学价值认识不足。

2.中医药科技未能摆在应有重要位置。

3.学术界认识的不一致导致研究脱节及“医药分家”。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科技管理没有形成管理体系,各级科研管理机构人员缺位及职能缺位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体系不健全。二是多头管理,主体不明;监督乏力,责任不清。三是现行中医药科技管理没有体现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四是中医药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

(三)中医药科技工作统筹协调不够

五、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建议

(一)把中医药科技发展摆在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构建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

(四)加大对中医药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改革和创新中医药科技管理

六、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前景及目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对自身奥秘的探索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更多认识到中医药学中所蕴含的先进理论,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生命科学的进步,又为进一步认识和阐释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是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现代化是要提高当代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来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同时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也要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注:本报告在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科技政策研究报告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