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实录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3-24

刘品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原大地的部分农村地区,艾滋病魔悄然而至。数以万计的艾滋病患者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心头阴霾重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疗卫生工作者挺身而出,抗击病魔,护佑百姓。一批又一批中医人走上治艾一线,以中医药为武器与病魔“短兵相接”。特别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工作之后,河南省作为试点省之一,加强项目管理,组建专家团队,完善诊治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稳步规范实施,使中医药治艾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5年来,数千名纳入项目管理的患者重启希望之舟。

进入治艾主战场

从以关怀性治疗为主到以医疗救治为主,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以确切疗效赢得广泛认可,成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医药在河南进入抗艾一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河南一些地方艾滋病呈现高发态势,绝大部分患者集中在农村地区。河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曾组织医学专家奔赴基层诊察病情、研究治艾之道。参与其中的几位中医专家利用一个月时间,辗转几个地方,广泛接触患者,然后“背对背”开处方。尽管处方各有差异,但是思路一致,最终形成了一个方子。当时是把方子交给各地防疫站,熬制汤药,由患者自行取用。许多患者服用汤药后反映不错,但却因缺少经费支持,方子后来被搁置。

到2002年,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再次抽调专家到新蔡县调研。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的李发枝教授等,根据患者症状分析其病因病机,有针对性地选方遣药,并加工成片剂,对200多例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观察治疗。患者反映效果不错,同样遗憾的是,这次探索没有作为正式的科研项目进行,无法获得系统有效的统计信息。

在防治艾滋病的战斗打响后,曾有一个阶段,西药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救治的主要手段,中医工作者只能站在西医同行的身后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或提供一些关怀性治疗。直到2003年,中医药在抗击“非典”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加上一些民间中医积极地探索治艾并展现了独到疗效,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思路和价值被重新审视。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专员赴河南作了深入调研,随即于2004年8月率先在河南等5个省份启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艾滋病对中医而言是一个新病,即使是中医专家,过去也缺乏与之“较量”的经历。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脑病专家张怀亮教授,被选拔为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在第一次专家会上,他便向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发问:“一没见过艾滋病,二没治疗过艾滋病,来这里一开会就成专家了?”作为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工作的“当家人”,夏祖昌的回答是“你没见过,别人也没见过,边干边学!”

专家组阵容相当强大,由河南中医学院三所附院和省中医药研究院抽调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专家组成,大都是学术带头人,涉及呼吸、肿瘤和脑病等多个领域。这些专家最初也多抱有与张怀亮同样的心态,期待而忐忑。

专家组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培训学习。20来人一起下到开封市尉氏县作临床治疗,验证摸索,这样的前期调研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从中医临床视角看,艾滋病既有瘟疫之传变,又有杂病之特点,三焦同病,气血阴阳俱虚,寒热错杂于中,脏腑亏虚而又湿热内蕴。专家组集思广益,辨证论治,或三焦并治,或寒热同炉,或气血阴阳俱补,或单法独往,或标本兼治,虚实同调。通过疗效观察发现,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食欲增加,体质增强,康复信心提高。与艾滋病“交手”的专家们,从中找到了对付艾滋病的感觉,“心里有数”了。这期间,专家们还总结临床,结合既往经验,研制出“艾益康”中药制剂(初为片剂,后改胶囊),作为项目患者长期服用的中药。

项目面向的主要是三类患者,一是不适应抗病毒治疗的,二是退出抗病毒治疗的,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但毒副反应较大的,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医药治疗。2004年10月,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以患者自愿加入为原则进行了组织动员。国家分配给河南的项目计划数是1400例,而当年实际上有9个县市的1792名患者纳入项目。到2006年,试点项目进一步扩大,病人总数增加至2546例。分布在开封、周口、驻马店、南阳、商丘5个省辖市的13个县(区)、37个乡(镇)、137个行政村。2009年,省卫生厅作出决定,安排1000名退出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转为中医药治疗。

5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以确切的疗效,赢得了患者的广泛信赖,试点项目已成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李发枝教授指出,经过中医药治疗的患者,痛苦减轻,感冒、纳差、腹泻和消化道症状减少,同时,西医检验指标也有所改善。总体上看,患者CD4上升、稳定和下降的各占有三分之一,病毒量前三年无明显差异,而到第四年好转情况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他认为,中医药治艾关键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已经形成共识。目前可以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从以关怀性治疗为主提升到以医疗救治为主,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项目一线坚持了5年的张怀亮教授以亲身体会,总结了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中药汤剂治疗艾滋病有效;二是没想到中成药治疗艾滋病有很好的效果;三是没想到中医药对患者免疫缺陷有很好的救治作用;四是没想到中医药救治会受到患者们的广泛欢迎。

确保疗效至上

坚持贯彻“三统一、三结合”原则,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行质量,推动临床科研同步提高。

上蔡县李斯楼村是项目中的一个医疗点,笔者去年9月下旬来到这里,正赶上省里的专家到点巡诊。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的蒋士卿教授与县中医院的李金山医师一起接待患者。他们依次询问患者近期服用“艾益康”的情况,并记录下来,对出现感冒、发热、皮疹或疼痛症状的患者则在诊察后开出处方。记者了解到,每位患者都有项目身份证明本、病例观察本和处方本,巡诊专家必须如实填写并签名负责,相关资料每年底都要汇总到项目办,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提供基础数据。

诊室墙上张贴着“河南省中医药治疗HIV/AIDS专家指导、巡诊、会诊工作流程”,“治疗艾滋病药物发放、领取及应用工作流程”,“治疗艾滋病医疗工作流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等多个图表。村卫生室负责人李红彦介绍,这个点原有46名项目患者,目前除死亡4人、退出1人外,41名患者病情稳定。同几年前相比,患者各种症状都大为缓解,基本上都能参加劳动、料理家务,心态也平复如常。平时,每月省里专家来坐诊两天,县中医院的医生则按规定是半月来一次,村卫生室人员都参加过中医药治艾技术培训,对患者情况随时掌握,有问题须及时上报。

诊室内医患亲切交流,面对记者,来应诊的患者并不避讳谈及病情。一位候诊的中年妇女说,她的CD4当初最低降到39,后来服用抗病毒药物和中药治疗,最近刚检查出来的指标是500多。原来她肝脏、胆囊都有问题,浑身没劲,走不动路,还经常腹泻、发烧,“现在很少生病,也有力气干活”,因为孩子上学,丈夫在外工作,她自己在家一个人养着“8大8小3个老”一共19头猪。另一位身材敦实的男性患者告诉记者,他一直服用中药,没有用抗病毒药物,CD4稳定在400多。

在牛庄卫生室,几位患者谈到服用中药后的身体情况,首先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觉有劲了”。一位30多岁的妇女爽快地说,“我刚才还从地里搬运成袋的苞谷哩”。卫生室负责人介绍,项目患者最初有50人,因死亡或县外打工,目前还有40人,这些患者“下地干活、外出打工,都没闲着”。他们中间CD4指标上升的占一半,保持平稳的近一半,下降的只有三四人。其中有13位单纯服用“艾益康”的,各项检验指标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没有什么差异。

文楼村是今年刚刚增设的一个项目点。在这里笔者了解到,在目前358名患者中有171人报名参加了中医药治疗项目。卫生室负责人说,“听说中医专家来巡诊,大家早就盼上了”。候诊的患者说,村里有人已经想方设法“借来”服用过,都说这个药“中”。

县级中医院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托。在上蔡县中医院,关华院长说,医院为每个项目村选派了骨干中医师,在省级专家指导下定期到村巡诊发药,并做好规范记录,对巡诊专家开出的中药处方,医院负责统一煎药装袋送到患者手中,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医院开设特设病房,由省、县中医专家会诊治疗,同时还担负着单服中药(小样本)的病毒载量采血体检的具体工作任务。

驻马店市卫生局副局长、市艾防办副主任聂勇经常到上蔡县检查指导工作。在上蔡县中医院艾滋病房区,他表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疗效确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驻马店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家组,大力支持和配合项目开展。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表示,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行质量,该省坚持贯彻“三统一、三结合”原则,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治疗方案、统一观察指标;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固定方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制定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对病历观察表、病程记录、处方书写、巡诊和会诊记录、临床检测规程以及人员及时间保障等方面均进行可控的质量管理,并建立了检查考核工作制度。每月由夏祖昌副厅长主持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每年组织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项目技术队伍的培训和交流。

为推动临床科研同步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艾滋病中医证治规律、中医药干预、疗效评价标准等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06年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2008年底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中医药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HAART毒副作用的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合作课题。该省进行的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吸纳为全国评价的基础。

专家情动中原

5年来,一直坚持在中医药治艾一线的中医专家们有太多的牺牲奉献,太多的酸甜苦辣,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的精神令人感佩。

李发枝教授是最早进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领域的专家之一。年过花甲的他没有被分派巡诊任务,但是,多年来,他每周二下午,几乎是“雷打不动”地到尉氏县中医院艾滋病房参与会诊。那里都是一些危重患者,病情复杂棘手。看完病,往回赶的时候每每已是夜色深沉。在对肺炎、脑炎、痴呆以及顽固性腹泻等艾滋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救治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位患者患空泡性脊髓病,四肢瘫痪,吞咽困难,从前没有治愈先例,而经他辨证施治,半年后症状消失,至今已生存两年有余。他主持编写了关于中医药治艾辨证要点的培训教材,每年都亲自为项目技术队伍进行培训。

巡诊专家队伍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39人,他们大都是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临床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们每月须到巡诊点出诊两天,“除非是手破了”,日期也被严格限定,出发和返回的时间都要如实填写上报,并要求以高速路收费站票据为证。他们一次巡诊往返往往达数百甚至上千公里,每人要负责100名左右患者,看病历、开处方、会诊危重患者。因为项目经费有限,专家们每月只有80元巡诊补助,但他们年复一年,坚守在岗位。

5年前项目启动的时候,许多巡诊点条件十分简陋。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三区主任王保亮教授负责周口市商水县的3个村125人的巡诊任务,其中有两个村最初只能在村医家里看病,或在村街上摆个桌子。有一位患者病情较重,卧床不起,他就带上医疗器械到患者床边诊治。也有个别患者情绪悲观,不配合,有一次,王保亮上门看望一位患者,患者却死活不肯见,后来又暴躁地拿起铁锹把他赶出家门。他却一直坚持,5年来风雨无阻。有一年恰逢冬至,回来时风雪特别大,高速路被封,那晚他就在只有一个小煤炉的清冷村屋中度过。后来他改乘小火车,车上没水没饭,饥寒中熬了9个小时才回到家。蒋士卿教授也在街上摆过“摊”,用的是患者家里的桌子,赶上风雨天,也是患者拿来雨伞。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在数年的相处中,专家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日益深厚。

上蔡县中医院李金山医生是基层中医的代表,按规定他半月下村一次即可,但他主动每周一次。他经常上门看望患者,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心理和家庭情况了若指掌。对重病号,他就在患者家里帮助熬药、甚至陪伴到半夜。有一次他病倒了,患者们知道后非常焦急,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5年前,呼吸病专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徐立然教授(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皮肤病专家、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何英教授奉调参加项目办管理工作,从此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事业结下难解之缘。项目实施之初,他们奔波于试点地区协调布局建点,经常是上午跑一个县、下午跑一个县,“天天不着家,一直在路上”,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项目逐渐展开后,作为项目办的负责人,徐立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组织专家巡诊、检查督促落实、汇总科研信息等工作中。100多个项目村,他都跑到了,而且不止一遍两遍。作为中医专家,每到一地,他也经常受邀参加重症患者的会诊,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项目办常跟他出行的一台车曾3年跑出20万公里行程。为了工作,他常常与司机替换着开车连夜赶路。去年冬天,他去北京送血样刚回到郑州,又连夜奔赴新蔡县。累了就停到休息区在车上打个盹,天色稍亮又马上出发。在经过申丘路段的时候,因过度疲劳,车辆发生追尾,徐立然负重伤,锁骨、肋骨和腿骨多处骨折。但在重新站起来后,他又马上回到岗位,恢复到往常的工作状态。

以中医药护佑患者,帮助他们重启生命之舟,这正是默默战斗在抗艾一线的中医专家们的所愿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