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人皆中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4-19

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曾经在广东的一个论坛上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将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保存传承下来,让后代人来研究中医为什么有疗效和它的作用机理。他认为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正确地解释中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相信对中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吕玉波

现代医疗的模式就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根本不考虑人的健康能力、自我痊愈能力、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中医不去找病、不认识病却能治好病,靠什么?靠激起人自身的抗病能力。中医不是关门打狗,是给出路、帮一把,是开门放狗,人的生命是不能挨打的。——陆广莘

岭南中医的特色

陈扬:中医在广东有得天独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认同,有句话说“广东的媳妇是半个中医”,也有一种说法叫“人人皆中医”。怎么评价这种现象呢?

吕玉波: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广东老百姓对于什么时候应该怎么调养,比如说秋天用清润的东西,夏天用消暑的东西,春天雨纷纷,就要祛湿,到了冬天就要进补,都是很懂的。广东地处岭南,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雨水多,阳光充足,四季不分明,树木四季常青,细菌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得特别快。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过去说是南蛮之地,瘴疠之地,传染病比较多。广大老百姓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自我保护的方法,这套方法很多都具有中医药的一些基础知识。

历代以来,特别是晋朝葛洪到了广东以后,在罗浮山研究医药也包括炼丹,总结了岭南老百姓很多对抗疾病的方法。他和他妻子鲍姑都给人看病,一个主要是用药为人治病,一个主要是用针灸为人治病,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具有岭南特点的方法,而且写出了中医学上的经典《肘后备急方》。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基础,也是很有岭南特色的中医体系。所以广东到处有凉茶铺,主妇在家经常煲汤,这都是岭南地域特色。

陈扬:岭南中医有什么明显特征?

吕玉波:岭南中医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医有一本经典著作《温病学》,岭南医学对温病学作出了很大贡献。第二个特点是治疗方法上,在“清热、祛湿、除痰”方面有独到研究。第三点,岭南脾胃学说在全国很出名,治疗很多疾病从调脾调胃入手,这也是我们岭南中医的特点。比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在治疗冠心病时就特别强调由脾胃入手。

再一个特点是草药特别丰富。1983年的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广东有2500多种,这就是著名的南药,有很多地道的药材,如阳春砂仁、新会陈皮、化州橘红、肇庆巴戟等。另外药食同源的理念对全国影响很大。

陈扬:广东人有个习惯,病了不去看,先扛着,你叫他吃西药,不吃,说西药很“散”(伤元气),打针也不干,说打针很伤身体,万不得已去找西医吃完药、打完针,还要找中医“执手尾”(收尾)。广东人对中、西医这样一种奇特的心态,其他地方有没有?

陆广莘:对打针有这样的评价我觉得不为过,为什么呢?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针对什么呢?针对农药和化肥,农药为农业杀虫,一个直接的对抗;化肥为农业施肥,一个直接的补充,效果很快。穆勒1948年发明DDT并获得诺贝尔奖,十几年之后,卡逊指出了DDT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DDT在全球被禁止使用。此事昭示着医学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西药的特点就是用身外之物、用化学的东西去干预身体功能,当时效果很快,但是后果也很快出现了。

陈扬:在治疗和保健方面,我们岭南中医的基本概念是怎么样的?

吕玉波:我能不能用一个故事来比喻?大家知道扁鹊是古代的名医,救治过很多危重病人,能够起死回生,但他对称赞他的人说,我不是最高明的医生,最高明的医生是我大哥,他擅长帮人调养,让人不得病,叫上工治未病。我二哥能治欲病之人,这些人就是将要得病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亚健康状态,叫中工治欲病。我呢,只能治有病之人,是下工。这三个层次中间,我是最差的,所以你们不要称赞我,应该称赞我的大哥和二哥。

陆广莘:两千年前,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这样描述医药的功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就是说,医药是为人类生命过程中的生存、发展、健康服务的方法和技术工具。中医在几千年里把医生分成四种等级:第一个层次,上工治未病,守神;第二个层次,中工治欲病,强调保健,守气;治已病是下等的医学,这个观念是很先进的。

治已病又分两类,一类是利用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辩证地治疗,提高人的稳态调节能力。第四等呢,是见什么治什么,你发烧我退烧,你炎症我消炎,血压高降血压,血糖高降血糖,这是粗工,粗工守形。“粗工汹汹,以为可攻”,这就出现问题了,“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激辩中医科学性

陈扬: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都对中医有意见。最近我上“天涯社区”看,发现一些有很好的当代西方教育背景的人,甚至提出要在中国废除中医的口号。所以我想请教两位,中医的科学性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吕玉波:人体很复杂,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我的理解是人用不同视角去认识自己,你不能用一个视角去否定另一个视角。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两小儿辩日》,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说早上太阳近的理由是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太阳近的理由是中午感到更热,一个用眼来判断,一个用感觉来判断,但是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没有道理。

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曾经在广东的一个论坛上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将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保存传承下来,让后代人来研究中医为什么有疗效和它的作用机理。他为什么讲这句话呢?他认为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正确地解释中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相信对中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陆广莘:中医是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医学是不是科学,以至于医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在争论。正如梁启超曾问:“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中医有效,但谁能把治好病的道理说清楚呢?第一个回答者是陈独秀,他说这是因为中医不知道科学,没有解剖学,也没有进行药物分析,细菌和病毒传染也没听说过。陈独秀的回答隐含了什么呢?中医不科学。接下来胡适有句名言,病因、病理、病位构成了疾病分类的三要素。西医能说清楚人得了什么病,即使治不好,西医也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病,就是说不清楚得了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

科学(自然科学)是一个层次,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是二级学科,医学是生物学下的第三代。科学是老子,生物学是儿子,医学是孙子。这个命题是1761年从莫尔加尼的《疾病的位置和原因》开始的,沿着这条路走了200年。现代医疗的模式就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根本不考虑人体本身的自我痊愈能力、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003年SARS来了,SARS的病原体是什么?病毒学家在争论,没有一个说得清楚的,但是咱们广州的中医把它治好了。中医被认为不科学,经历近百年来不公待遇却大难不死,正在于它能帮助人体恢复健康,在于它一直关心的是人。现在来中国的留学生中,人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中医的,英国伦敦有几千个中医医生,美国、澳大利亚都有中医学院。

陈扬:关于自我痊愈能力这一点,请问一下,一个人病了不去看病,自己好了可能性有多少?医疗起到的是100%的决定作用还是只是部分力量而已?

陆广莘:最近探讨科技伦理问题,科学对人类的价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度。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只有百分之八。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1世纪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研究对象,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2008年下半年卫生部一个项目命题“健康中国2020”,任务是促进全民族健康,不是不治病,但是任务重点转为促进健康。

医学就应以人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作为研究对象。中医不去找病、不认识病却能治好病,靠什么?靠激起人自身的抗病能力。中医不是关门打狗,是给出路、帮一把,是开门放狗,人的生命是不能挨打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

陈扬:陆老讲到中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上的份额只占到3%~5%,这是怎么回事呢?

陆广莘:世界中医药市场大部分被韩国和日本占领。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习,之后把古方拿走,这种情况却还没有引起国内的学者足够的重视。

世界上开始强调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方向转化,你说到凉茶,我就在想,凉茶总比冰淇淋好吧。酸梅汤也是好的饮料,服务于劳动人民,又便宜。中国既有好的饮料,为什么不开发深加工,尽找洋玩意儿?我1993年去美国讲学,一下飞机发现很多人得了花粉热,我说你们为什么那么多人得花粉热?就是喝冰水喝的。胃是全身温度最高点。酶需要这样的温度,一吃冰的东西消化酶活性就降低了,这样蛋白质分解不完全,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现代社会养生经

陈扬:吕院长1950年出生,60岁了,看去比我年轻多了;陆老1926年出生,今年84岁,活得却依然这么精神。请教一下陆老养生之道。

陆广莘:养生是永恒的主题。生命应有的长度,按《尚书》的说法是120岁。乾隆时期,广西巴马有一个人活了141岁的,乾隆皇帝给他颁发了奖状。然而,前几年北京中关村的一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死时的平均年龄是52岁。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生命曲线,60岁是个分界线,60岁后退休,退休以后就孤独了,老年人有个特点,每个人身上有三五种病,到了晚年整天找医生,在疾病的恐惧笼罩下,人能幸福吗?

我有过20多年的肝病史,但是我活下来了。病怎么得的?中医有句话“生病起于过用。”张仲景《虚劳篇》说,人劳加重虚,血不通畅,能量过不来,人就虚了。血怎么过不去呢?一是情绪,肝郁不舒,气血过不去了。广东人“虚”,跟勤劳的习惯有关。怎么办?还是八个字,“我尽我心,量力而行”。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到底本事有多大?我尽心了,也尽力了。第二就是要长,不要强。长,就是细水长流,也叫可持续发展。玩命干很快就下来了。

健康是两个含义,身强则健,心怡乃康。老百姓说,三分治七分养。我们到地球上走一遭不容易,我80多岁还干活儿、带博士后,过得挺好。孔夫子是快乐圣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六经第一经是《乐经》。快乐是第一位的。第一是自得其乐,今天读了一本书,精神有收获,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享受;第二条,不管什么年龄阶段,要助人为乐,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很快乐;第三是知足常乐。今天日子不错了,乐以忘忧,就是要潇洒走一回。

陈扬:广东人有个概念,叫民以食为天。吃与养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陆广莘:民以食为天,美味是乐的来源,是一个精神享受,但是到今天我觉得矛盾转化了。用赵本山的话来说“不差钱”,现在不是缺营养,而是营养过剩,出现慢性病井喷的现象。心脑血管病是脂肪问题,糖尿病90%是脂肪问题。不是脂肪不好,是吃进去东西太多了,用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了。这个命题特别重要。不是肥不肥的问题,而是进食的量和速度的问题。美国的华人结肠癌比率高,在中国饮食基本上是吃粮食、蔬菜,到了美国,华人也吃牛排,饮食结构的改变就带来了问题。(羊城晚报 刘文晋 廖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