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三字经》诞生记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5-07

本报记者 海霞

4月19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举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上,100名小学生齐声朗诵的《中医启蒙三字经》,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赏。5月1日,第三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二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启动仪式上,孩子们朗诵的《中医启蒙三字经》又成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中医药文化长廊上的《中医启蒙三字经》,引起许多市民的关注,他们边朗读边抄写。

三字经形式开蒙初学

据参与《中医启蒙三字经》创作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介绍,最初的创作想法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屠志涛和北京中医药杂志社主任黄毅提出的。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影响深远的《三字经》,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脍炙人口,转句团队国学会传唱数百年,家喻户晓。传播中医药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他们想到了用三字经这种形式,应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简略介绍中医药基本内容和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学习中医、认识中医、运用中医。

写作任务交给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青年学者组成的写作组,该写作组曾于2009年写作出版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其将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融于一体,在中小学生中传播及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做出了成绩,当年荣获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特别奖”。

六篇章启迪孩子学中医

写作组调查分析了中小学读者的阅读需求,多次研讨,最终将内容定为序、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和名医篇六个部分。

“序”的第一句借用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的首句“医之始,本岐黄”,引出全文,并将中医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护佑健康、普济众生的功绩用“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点出。

医理篇、诊治篇简单介绍中医学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病因、诊法、药物、方剂等。为便于孩子们理解,《中医启蒙三字经》多处运用形象的比喻,如“脏封官”,“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等,使人记忆深刻。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生活特点,特设“四季篇”。借用传统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将少年儿童比喻成“树之苗”,用“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来灌输“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医整体观念,教给孩子春夏秋冬四季起居事项。为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从小指导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篇中简述中医健康养生知识与方法,包括饮食、起居、运动、修身养性等。

中国历史上名医辈出,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医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了解中医药知识的兴趣,也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于是创作人员增加了“名医篇”,以中医学发展进程为线,简要介绍了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著名医家,以教育学生学医理、修品德、重健康,为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奠定基础。

结尾的“明日才,吾辈找”、“早启蒙,渐通晓”、“扬国粹,我自豪”等,点明了《中医启蒙三字经》的创作初衷——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传统中医药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教育应该从根基做起,从基础教育开始。

青年学者打造中医精品

初稿成形之后,写作组首先组织学龄前儿童进行试读和背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初稿中具有中医特色的多音字较多,而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更适合注音版读物,因此将全文加注汉语拼音。二稿修改后,他们又结合儿童思维及记忆特点,对不易理解或拗口的中医术语逐字推敲修改,使之易读易懂。为便于孩子们背诵,全文六个部分只选用了“ao”、“ang”两个韵母为韵脚。

据悉,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将《中医启蒙三字经》推荐到北京市和平里一小、宏志中学、171中学等,收到了良好的中医文化普及效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鉴于《中医启蒙三字经》在推广中得到的好评,计划进一步推出注释版,并安排人员到中小学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