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患者、爱心——王汤药心中的三个词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7-08

本报记者 周颖

在24年的行医生涯中,王汤药心里有三个词分量最重:一是“中医”。作为一个中医人,她对中医有着特殊的情结;二是“患者”。作为一个医生,她始终把患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三是“爱心”。作为一个普通人,她菩萨心肠,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中医”

执著中医 终身学习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特别是从事中医的人,更应该博采众方,汲取精华。”王汤药的爱人汪晓友说,她对学习中医很执著。

记者看到,她的诊室里有一个书橱,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医学书籍。有经典书籍《内经素问吴注》、《伤寒知要》、《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有专科书籍《中医治疗皮肤病大全》、《皮科证治概要》、《皮肤性病临床手册》,也有《农家健康问答》、《中药应用鉴别》、《中医心理学》等。有病人,她看病,没有病人,她看书。

2004年,已经42岁的王汤药又报考了安徽省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半脱产班。很多同事和朋友劝她,都这岁数了,还学什么,别太辛苦了。可王汤药认为,要把卫生室的工作干好,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一位浙江安吉县章村镇的儿童患者,因耳前一个小包块,去杭州一家有名的医院做了切除术,可术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其前额、面部、臀部等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囊性包块。专家会诊为癌细胞扩散,他的父母万般绝望,整天以泪洗面。后经人介绍来卫生室就诊。王汤药仔细检查患者那大大小小的包块,认为是多发性皮脂下囊肿,给他开了一周的中药。患者再来复诊时,小的基本上消失了,大的也缩小了。

患者很高兴,王汤药也很兴奋。但怎样解除患者的病根,她有点吃不准。于是她又翻阅古今医学书籍,看看前辈们的理法方药,再结合现代医学,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方法和技术,28服药后,患者所有的包块终于消失了。

来自泾县的潘某,因患慢性盆腔炎和输卵管囊肿,婚后5年未孕,她跑了不少专科医院,花了3万多元终未奏效。王汤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多次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当患者服至第107服中药时,欣喜若狂地给王汤药打来了报喜电话,说自己怀孕了。

“患者”

换位思维 微笑服务

“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是人们对王汤药的一致看法。她说,病人是大老远来的,很不容易,既是病人又是客人;同事是来帮自己忙的,是有缘分的,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就是平日叫出租车,她也称为“请”车子……

“王医生态度好,没有架子,随叫随到。”有位姓陈的农民,在田间劳动时突然觉得头晕,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他的父亲跑到王汤药的诊所求救。那时恰逢中午,烈日高照,王汤药毫不迟疑,赶紧跑到患者家中。原来患者是高温中暑,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王汤药认为,采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扶正祛邪的中药最为对证,就急忙给他喝了2支藿香正气水。果然,病人服药半小时后,诸症好转。

另一位患者是浙江省安吉县长潭人,两前年因外伤导致右膝关节滑膜炎,在一家大医院先后做了3次手术后,每隔3到5天还得行一次穿刺术,否则,肿胀难忍。为此,家里债台高筑。听完患者的治疗史,王汤药很同情,始终微笑着安慰患者和他的家人。认真检查后运用祛浊化湿方法进行治疗。连续服用两个多月的中药后,患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天天微笑是良药,淡泊宁静是秘方。”卫生室门口上的大幅标语,是王汤药20多年的行医感悟。她微笑对待每一个患者,也希望患者天天微笑,身体健康,正确对待名利,享受安宁生活。

“爱心”

扶危济困 义不容辞

安徽宁国市卫生局局长段鸿龙告诉记者,当初推荐仙霞镇仙霞村卫生室的王汤药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就是因为她群众口碑好。

“没有王医生,我这个孙子就养不起啊!”云梯乡畲族村71岁的蓝汤奇告诉记者,孙子蓝国文自幼丧父,母亲又远嫁他乡,爷孙俩相依为命,生活拮据。他每次随其爷爷前来就诊时,王汤药不仅免收了药费,还主动承担了孩子的学费,并每月给他200元的生活费。每逢“六一”儿童节,王汤药还会为他送衣物、书包和学习用品,爷孙俩为之感激不尽。

一位中溪镇中田村的肝癌患者,因患皮肤病来就诊。当时王汤药不了解他的家境,收了药费。后得知患者已因病负债数万元,便如数退还了药费。患者的一位亲戚知道后,一定要登报表扬,被王汤药婉言谢绝。

汶川大地震后,她在“六一”节期间,为四川灾区学校寄去“爱心包裹”,表达对灾区孩子的真切问候。近几年,宁墩镇三塔村的孤儿何健思多次就诊,她也从未收过一分钱。

同事胡扬眉告诉记者,跟随王阿姨11年,最为感动的是她对贫困患者的菩萨心肠。仙霞镇分管卫生的副镇长舒京富说,不管本村的、外村的,还是外省的患者,只要有困难,王汤药总是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