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升级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27

本报记者 向佳

不甘落后的“千年药乡”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曾经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由于定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秦岭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盛产313种中药材,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的美称。辖区内的陇西、岷县、渭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当归之乡和党参之乡,其道地药材的种植、采收已有1500年的历史。

此外,由于陇西县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因此非常适宜中药材储存保管,有着“天然药仓”的美誉。南北朝时期的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独活生陇西者质佳”“当归生陇西川谷、四阳黑水,俗称马尾归”等记载。

2003年,“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成为陇西中药材的又一张品牌标签。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定西市的中药材产业一直处于廉价销售原药材、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的低层次产业水平。对农民而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药材,只能以便宜的价钱卖出,难以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对政府而言,中药材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却对财政的贡献率极低,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既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没有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太大的贡献。“千年药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找到一条因地制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历届定西市政府部门思考的问题。

政策先行,助推产业升级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地产特性和种植规模优势、适宜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

2008年,定西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17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该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

去年3月,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每年安排5000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做大做强,扶持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扩能、区域中心市场等关键环节。近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再安排5000万元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为主支持陇药产业发展。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定西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并提出以陇西为中心把甘肃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和生物制药基地。

目前,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纳入全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主园区已有千金药业、丽珠集团、奇正藏药、一方制药等17个项目入驻建设,总投资10亿多元,分园区陇西中医药展览城和首阳中药材市场也已动工。

此外,该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和岷县“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6万吨,交易额达29.4亿元。定西市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中药材原药5万吨,交易额达10亿元。其中党参、黄芪交易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和50%,被誉为全国党参、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发挥优势,树立“药都”旗帜

在8月18日举行的定西第三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定西市与国内各地的客商签订合作项目47项,其中中药材产业深度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开发、GAP种植基地和交易市场建设、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精深加工等项目尤其引人注目。定西市的中医药产业正由过去的简单初加工、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

据定西市市委副书记马虎成介绍,该市规划建设的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园区搭建产业聚集发展平台,届时定西将成为中医药产业科学发展的“三大基地”和“两个中心”:全国最大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和饮片加工基地、全国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和保健品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定西将以陇西县作为“中国药都”核心地,加快建设陇西现代中药材加工园区及岷县、渭源、漳县、安定、通渭、临洮配套加工园区,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集群化发展。通过政策优惠、协调金融、支持研发等措施,大力培植中药材加工业和现代制药业。在现有产品类型基础上,增加产品品种,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品种。“十二五”期间,定西市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0%以上,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发展到5万亩;中药制品GMP认证企业增加到150户,饮片加工能力达到65万吨,中药提取物生产线发展到30条,保健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00户;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符合中药材经营GSP要求的骨干上流企业发展到100户,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60万吨,中医药产业年总产值增加到85亿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在定西市第三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对该市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桑国卫指出,甘肃要发挥省内外知名企业的龙头作用,把资源优势真正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要切实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把现代化的种植、生产和地道的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要依托产业园区,抢抓国家扶持经济开发区的机遇,实现中药材产业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扩大企业深加工,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

延伸链条,向中医药产业转型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定西市的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新阶段。在打造“中国药都”的进程中,定西目前正经历着从“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的嬗变。

根据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该市首先将继续遵循天然道地准则,科学规划,促进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向最佳适宜区集中,不断提高基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并积极引导市内外中药制药企业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是促进定西中药材产业良种化步伐不断加快的重要途径。”定西市委副书记马虎成说。

向高附加值的中医药产业转型,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对此,定西积极制定科研计划,引导和帮助中医药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竞争型转化。为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政府鼓励企业加大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力度,采取共建基地、联合攻关、技术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步伐。

同时,定西市政府还在土地、税收、融资渠道、财政补贴等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全国大型制药企业来定西投资建厂。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定西市将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行销体系,以及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运行体系。“要充分运用定西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顺应国内‘南药北贮’趋势,加快发展规模仓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定西还要在全市中药材优势产业带、中医药商品集散地尽快建立健全一批中医药交易市场,做好文峰、首阳中医药市场在商品展示、信息咨询、物流配送、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建设,扩大交易总量。同时引导中医药加工与销售的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新型营销业务,开展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活动,进一步强化中医药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医药供求信息网络,大力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鼓励制药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