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健全管理体制激活中医全局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08

本报记者 向佳

吉林自上而下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了各级管理机构;卫生局长兼任中医局长,也推动了“中西医并重”政策更好地落实。长期以来,大多数省级及其以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健全,也使得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最终在基层难以落实到位。吉林让中医药管理机构得以健全,盘活了中医药事业一盘棋,这再次印证了中医药工作“有位”更“有为”的道理,其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几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开创性地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机构,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此外,为切实让中医自强自立、后继有人并且深入民间,吉林省创新性地施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该省中医药事业全面开花、整体快速发展。对此,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吉林省卫生厅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德亮。

推行中医管理机构改革——

让中医“有人管”

我国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但一直存在执行不畅通的问题:有的地方有中医药管理机构,有的没有;有的是局级,有的是处级,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中央制定的各项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的相关工作很难贯彻,被称为“高位截瘫”。

吉林省过去也存在这一问题,2004年以前,该省中医药管理局仅仅是省卫生厅内设的一个处级机构。“由于行政级别的差异,我们有时给各地下发文件很尴尬。”邱德亮说。不仅如此,在组织活动的规格、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上,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2004年,该省设立了副厅级建制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编制从7人增加到15人,并有4个职能处室。2004~2008年,省编办又先后为省中医药管理局增加人员编制4名。2009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吉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当年,在精简机构、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增设党组;强化中医药规划管理、行政审批管理、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管理等职能,内设机构调整增加到5个,人员编制增加到25名。

“省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起来了,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也逐步理顺,但政策的上传下达关键还在于基层也‘有人管’。”邱德亮说。因此,从2007年开始,吉林省就下发了《关于在市州、县(市区)卫生局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的通知》,着手建设省、市、县三级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

通过与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的多次沟通协调,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争取到了支持。截至2009年底,吉林省9个市州均在卫生局加挂了中医药管理局的牌子,理顺内部职能,设立中医药管理处(科),配备专职管理干部,长春、四平、白城、辽源市任命了中医药管理局领导;37个县(市区)在卫生局加挂了中医药管理局的牌子,长春地区实现了县市区中医药管理机构全覆盖,四平、白城、辽源地区实现了县市中医药管理机构全覆盖,乾安县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4个职能部门,南关、桦甸等县(市区)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中医药管理科,配备了管理干部,推进了卫生局内部中医药工作的归口管理。

据统计,在2009年吉林省政府机构改革中,省中医药管理局是唯一一个在原机构基础上加强管理职能、增加内设处室和人员编制的部门。同时,吉林省编办明确表示,在省委、省政府严格控制机构加挂牌子的情况下,根据中医药管理工作实际,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中,继续支持“市县两级卫生局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专项工作,推进两级管理机构建设。

卫生局长兼任中医局长——

让中医受重视

吉林省辽源市位于该省东南部,虽然中医药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但过去一直没有成立独立建制的中医科,更没有专门人员负责中医药工作。2007年,辽源市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

2008年,当杨光接到吉林省辽源市卫生局局长任命书时,他同时被任命为辽源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这无疑对他如何做好辽源市卫生工作提出了一个新命题,“中西医并重”虽然一直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地方的落实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杨光同时兼任卫生局长与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对推动辽源市医疗卫生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呢?

“国家正式出台医改方案,其中有很大一块是要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作为地方卫生行政长官,不把中医药作为重点来推进、做好,是不称职的。而对于兼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我来说,促进中医药发展更是责无旁贷!”杨光说,从上任伊始,中西医始终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要说到对于中医药认识上的思想转变,要从杨光还在辽源市医保局工作时说起。他曾在研究医保基金如何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中医医院的人均医疗消费水平明显低于西医医院,而且中药使用率越高,病人的消费水平就越低。正是感觉到中医不仅花钱少,而且真正能解决百姓健康问题,杨光在接手辽源市卫生工作时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让全市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让百姓得病后少花钱、看好病;让辽源市中医药事业真正振兴起来,让百姓看中医。

在这样的目标下,辽源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辽源在吉林省率先把中医医院的按摩理疗服务纳入医保统筹报销目录,编辑出版《辽源市中医名人录》;调动各方面力量,清理整顿医疗市场净化中医环境等。为了让百姓更方便地看上中医,辽源市计划在1~2年内,实现该市43个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中医科、中医堂。能否提供中医药服务,成为给这些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拨发经费的硬性指标之一。

据介绍,正是因为一把手高度重视,该市中医发展的事项经常被拿到卫生局党委层面来进行研究讨论,每项中医药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都得到了卫生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更加方便灵活。

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普通职工的职业培训过程中,局长亲自给我们讲授中医药发展,让我们重视中医药,使我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一名西医出身的卫生局工作人员说。

辽源市卫生局还提出了该市医疗卫生事业“两个中心”的目标:一个是辽源市中心医院,另一个则是辽源市中医医院。为了促进中医医院的发展,辽源市卫生局给足了政策。例如,为了解决市中医院发展人才后备不足的问题,辽源市卫生局专门为其引进高级人才开设绿色通道:硕士研究生全部免笔试和面试,直接办理人事录用手续,并支持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广招人才。今年该市中医医院共招了1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来自广西、辽宁等中医药院校。

据悉,吉林省共有4个地市的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由卫生局局长兼任,对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吉林省市州和县市区中医药管理局从无到有、从牌子加挂到职能处(科)的健全、从内部职能的理顺到专兼职管理干部的配备,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正如邱德亮所说,“现在,吉林全省的中医药工作‘有腿’了,政令逐步畅通,可以在大卫生背景下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走路,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有家’了,在大卫生环境中中医系统上传下达名正言顺,沟通协调理直气壮,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管理机构‘有位’了,卫生部门把中医药工作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党委和政府将中医药纳入总体规划、上升为发展战略,安排中医药部门参加、参与全部相关工作,发出中医药的声音,表达中医药的想法,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为’了,相关部门寻求合作共赢,共同构建社会服务百姓的平台,工作影响不断加大。”

推行“真中医”培养工程——

让中医“有人干”

在邱德亮看来,解决了中医药管理机制的问题,相当于是给中医“松绑”,“按照中医的思维去管理中医,这是保留和延续中医基因的第一步”。然而,理顺了管理机制之后,邱德亮也逐渐意识到,中医得到重视了、有人管了,但是真正能做出什么成绩,关键还是要有一批真正掌握中医规律特点、怀揣中医信仰来干中医药发展事业的人。

“机制只是外部环境,是生存的条件,只能决定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否舒服,但是决定中医存亡的,是中医内部自身本质保留了多少。”邱德亮说,保存中医的基因,需要一群真正的中医人继承下去,需要“真信、真学、真懂、真干”中医的人才。

他认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内部问题,是信念不够坚定、特色不够彰显、优势不够突出的问题,进而引出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培育提高、中医药服务阵地亟待巩固拓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必须进一步培育壮大‘真中医’人才队伍。”邱德亮说。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正式启动“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所谓“真中医”,就是遵循中医药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真信中医、真学中医、真懂中医、真干中医的中医临床人才。

邱德亮认为,“真中医”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向。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承续不绝于世,就是因为中医药学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而传播中医药学的种子、培植中医药学的苗圃、浇灌中医药学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功臣,就是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一代又一代的“真中医”。

邱德亮认为,“真中医”的成长必须遵循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的规律,也正因为遵循以上规律,“真中医”博得了同行的尊重、政府的认可、群众的爱戴、学生的喜爱,服务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番事业、推动了一方发展、甚至影响着一个时代。“中医药事业在新形势的发展,注定需要大批的理性思考者,需要大批的积极奔走呼号者,需要大批的埋头苦干者”,邱德亮说。

据悉,“真中医”培养工程启动一年多来,吉林省实施了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全面推进了国家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国家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吉林省还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青年中医学团组织——吉林省青年中医发展委员会,成立了第一个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三真”学社,从青年中医抓起,着手打造新一批名中医、真中医。同时,吉林在全省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工作中,也注重为“真中医”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培育和使用、激励和约束“真中医”成长的良好环境,全面完善“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

让中医“有人信”

中医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然而在国家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推广中医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来解决医改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为邱德亮在推进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工作。

“目前医改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而中医的保健功能、简便验廉的优势,如果能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可以节约很多医疗费用,从而推动医改的顺利进行,这是必由之路。”邱德亮说。为此,他提出了“不能让中医的理论只存在在经典中,而要存在于广大人民的需求中”的口号,在吉林省大举开展了中医科普宣传活动。从2007年启动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始,吉林省陆续开展了各类中医药讲座、义诊等活动,同时还出版发放了各类中医药图书、展版等作品近100万册,并积极开设各类中医药科普专栏、专题等媒体窗口,其中《中医大讲堂》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吉林省中医药科普的名牌活动,受到百姓的持续追捧。

今年7月,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携手中国中医药报社、广州中一药业公司,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百镇千村”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活动与吉林省“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中医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该省9个市州辖区内的100个乡镇卫生院和1000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国中医药报》和《吉林省中医养生保健手册》发放、义诊讲座、专题调研等活动,以传播中医药惠民政策、文化知识、特色优势为主要内容,以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举办中医药义诊讲座、开展中医药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逐步实现服务群众健康、服务基层发展、服务学生成长的目的。

“毛泽东曾说过,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无穷尽的力量。所以,要把中医经典变成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变成具体的行动、变成适宜技术深入民间,这样才会带来他们生活方式、健康观念的转变。”邱德亮说。

中医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中医药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带动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领域的进步,为加快中医药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营造了良好环境,从而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更加重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扶持中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