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人文服务的新岗位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13

罗建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医生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社会工作者。”这是55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教授Henry Sigerist在耶鲁大学的著名系列报告“医学与人类幸福”中所阐述的。

2009年4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

2010年是“医务社会工作”诞辰105周年。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是“施赈者”在医院里救济贫病的工作基础上经过近300年的历史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的前20年,美国麻省州立医院建立了一支有专职岗位的、庞大的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并将此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和推广。

1922年,在美籍医务社会工作者(Ms.Pruit.Ida)的倡导下,北平协和医院率先在国内创立了“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得到全国其他各大医院的认可和效仿。但在之后,因诸多因素,“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推进速度却非常缓慢,甚至没有形成一定气候。

时至2004年7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社会工作者”正式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由此,“医务社会工作”列入医院序列,成为继医生、护士、医技后的第四种诊疗职业。

回溯历史,早在2000年,东方医院就在全上海率先成立了社工部。2004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了“医务社工部”。2009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部正式成立,医院至今已有正式注册的“医院志愿者”300多名,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这些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院社会责任体现的重要方面和医患之间的桥梁,可以改变单纯地治疗“身体疾病”的医疗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的照顾,即“全人医学”。

医务社会工作有着其他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西方医疗体系中必须设立的岗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医生护士一样,成为医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医务社会工作还是多以义工和志愿者形式出现。近些年,随着公众对人文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医务社会工作体系的再建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医院管理者的共识,并注重于设置和开展这项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

一是处理病患与医疗体系之间的关系:包括协助患者申请有关医疗的经济补助、提供相关的咨询给患主及其家属、协调其他相关机构共同服务病患、提供入院及出院准备服务、协助病患运用社会资源、提供有关医疗及福利的电话咨询服务、协助处理不良的家庭关系等。

二是协助病患处理个人问题:包括协助病患处理情绪上的困扰、协助病患对病情及疗程的了解与适应、导正病患的不当行为、协助病患处理医疗过程各种不当的人际关系或医病关系等。

三是协助病患适应医院的环境:包括对病患说明医院有关规定、协助病患合理使用相关设备、说明各种收费问题等。

四是出院后的追踪服务:包括协助病患订立追踪治疗计划、指导家属如何照顾病患等。

五是改善医院人文环境: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方便和慰藉,在医院内部传播社工文化,使医护人员能够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六是其他相关服务:包括疏导医疗纠纷、处理路倒病患等。

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通常扮演一个被咨询者、情感支持者、资源信息的传达者、档案资料的管理者、病人与医生沟通的桥梁、医患关系协调者的重要角色。

总之,医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处理因疾病而带来的在家庭、情绪、经济、职业、康复等社会及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重返社会。

同时,医务社会工作也是医患关系的“柔和剂”。在目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医院暴力事件的状况下,有数据统计表明,80%以上的成因是因为沟通不畅和医疗信息不对称所致。事实证明,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医院建立起医务社会工作制度,通过专业化服务,使病人的尊严、需求、权利受到尊重,使医院的人文主义充分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