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医带教两不误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15

“真不愧为省城来的专家,这医学技术就是中!”“是啊,专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日前,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队在教授朱现民的带领下,来到河南光山县上官岗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村委大院为乡亲们义诊时,朱现民用针灸为一个腰扭伤后疼痛的青年治疗,瞬间止痛,引起村民的啧啧称赞。

对于针灸学教授朱现民来讲,虽说治好这种病例很轻松,但看到乡亲解除病痛,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一次艰苦的义诊

在过去19年里,朱现民先后12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送医下乡。因为医术高,加上朱现民不怕麻烦,乐于为乡亲们服务,每次下乡所到之处,都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计划的服务期也总被乡亲们一拖再拖,最长时曾在乡下住了一个月为村民们义务诊病治疗。

1995暑假,朱现民带着“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队师生来到河南鲁山县下塘镇杨家村服务。当时汽车开到山脚下,他们背着行李和药品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步行四个半小时,才到村里。

“杨家村在深山,交通不便,各家各户散居在山腰缓坡处。当时我就想,要是村民们得个急病,抬着去医院都赶不及,村里是真正的缺医少药。”朱现民说。住下后,村长拿出村里最好的菜招待大家,是两盘凉拌青豆角,凉拌青西红柿。

条件虽艰苦,但并没有削减师生们服务的热情。在5天的服务期内,他们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村村民做了常规体检,为患病村民做治疗。一个7岁的小女孩赵三阳,4岁时患病误诊成四肢瘫痪,经朱现民十几次针灸治疗,竟奇迹般地能站立行走了。

“我们走的那天,村民们都搬着小板凳坐在路口堵着,很多人还要求再给他们看看病。”朱现民说,这次是他1991年来第三次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也正是在这次社会实践中,他真正看到基层老百姓缺医少药的现实情况,下定决心,“每年都尽最大努力到基层走走,为百姓服务”。

数万名百姓获益

1998年暑假,朱现民带队来到河南淅川县毛堂乡小泉沟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服务活动。义诊病人最多时,一天接诊440人。本来计划服务十天,可乡亲们一再诚恳挽留,后来又增加了五天。

第二天当大家收拾好行李准备返程时,邻乡的村民派代表开着拖拉机来请医疗队去他们那里义诊。当时,时间早已过了学校规定的服务期,朱现民和服务队的师生被村民的真诚所打动,又都志愿留了下来。这一住又是半个多月。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朱现民作为河南中医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一员,先后来到河南鲁山、淅川、浚县、栾川、西平、登封等市县的贫困乡村开展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先后为数万名百姓诊病治疗。

治病同时教授学生

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服务中,朱现民还特别注意给服务队的大学生们传授医学知识,每每遇到特殊的病例,他都会给学生们详细讲解该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这种边理论边实践的学习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很多时候,由于名额有限,学生们争取不到跟着朱老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打听来朱老师社会实践的地点,自己搭车去。朱现民常说,“只要同学们愿意学,我就乐意教,来者不拒”。针对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每次下乡服务,朱现民都会对当地乡村医生进行用针灸治疗常见病的培训。

在19年送医下乡的活动中,朱现民10次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所带的服务队,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优秀志愿服务队”。

在前不久举行的河南中医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上,朱现民向学校提出,在今后的送医下乡的实践活动中“不要荣誉、不要补助、不要照顾”“三不”要求。他说:“下乡给百姓治病,我能见到很多在医院见不到的病例,我可以把这特殊病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们听,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同时看到病人通过我的治疗,疾病好转和痊愈,就是我这个中医人最高兴的事情。”(卜俊成 付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