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现曙光优质高产抗病“新协57”问世

时间
2006-03-29

据科技日报讯 我国水稻科研机构“三强”之一的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国际水稻基因序列全图和标记图谱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日前取得一系列突破,率先在国内育成优质、高产、高抗水稻新组合,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分子育种之路。

“十五”期间,安徽农科院水稻所在“863”计划、“948”计划支持下,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方法与传统育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本省主栽品种或亲本为受体,以世界范围的远缘、优异种质资源为供体,通过大规模杂交、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创建近等基因导入系5726份,为水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定位和水稻育种建立了广泛的遗传基础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以此为依托,安徽水稻所以提高水稻不育系(杂交稻母本)的抗病性和水稻恢复系(杂交稻父本)的米质为主要目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远缘种质抗白叶枯病的Xa-21、Xa-23基因以及抗稻瘟病的Pi-9基因,单个或聚合导入水稻光敏不育系、矮败型不育系和红莲型不育系中,育成4个水稻优良不育系。与此同时,他们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合作,对水稻恢复系中控制食味品质的主要基因Wx进行分子标记定向改良,以优化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强适口性,培育出2个综合性状好、米质优、配合力强的杂交水稻的恢复系M28和M29。他们还创新检测技术,获得“水稻叶片直接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混合液的保存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前者可减少对被检测植株的损伤,节约分子检测成本,操作程序简化,后者可提高不同批次检测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两者结合,使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实用化成为可能。

在一系列创新基础上,安徽水稻所实现了分子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的新突破。研究人员把分子育种得到的抗病不育系和优质恢复系,应用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经过集成创新,培育出集高产、优质、抗病为一体的强优势组合“新协57”。这个新组合,较目前大面积栽培的“汕优63”具明显优势,高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米质优良,平均增产幅度达7.2%%。今年1月,该组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