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源于太极图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0-11

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

“神”的甲骨文字就是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和演变,由太极图演化而来的文字语言。

太极图所表达的“阴阳”、“四时”变化模型是对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揭示了宇宙以及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

顺应、按照“阴阳”、“四时”之规律治神、调神是中医的首要任务。

“神”与太极图一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是以研究和传载人类生命规律及其现象为主旨的医学典籍,但其理论的发生,不但全面地吸纳了这一命题,而且从医学学科的角度,使这一命题的内容得到科学、系统的传扬。

“太极图”说了什么

太极一词,首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但无图形。从文献记载似乎直到宋代才由陈抟传出太极图。但各家各派都竞相引入自身学说,认为太极图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何新的《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和明赐东的《太极图探秘》中认为我国远古时代存在着最早的太阳崇拜。这可由远古时代遗物和图画中保存的大量太阳纹和太阳崇拜画像证实。其中最典型的纹饰是“十”字及“”字。这两个字纹,本人认为与其说是太阳在宇宙空间光芒四射的白描,还不如说是太阳运动轨迹的描述。“十”字纹中的一横表示一日的东西运动,一竖表示一年的南北运动;而“”字纹中的“S”纹即是原始太极图的雏形。当代学者田合禄在“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中认为:“太极图是远古时代古人立竿测日影以辨四方、冷热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他直取《周髀算经》立竿测影实测数据,利用晷仪,复原了“原始实测太极图”。

原始太极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宇宙一统的一元论”与“一分为二的二元论”这两个最基本的宇宙观,其他哲学命题“包孕万物的变化论”、“生生不息的运动观”、“对立共容的矛盾统一律”、“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尾相接的轮回观”、“周全圆满的人生终极理想”、“对称平衡的‘太极和’理念”等都是这两个基本命题的展开,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神”的涵义

“神”由“示”和“申”两部分组成。“示”字,甲骨文为、、、等形态各异的示字,既像上古时代的供桌,又像以木表或石柱为祖先神灵牌位之形,旁边或上边间或出现的小点,表示祭祀时在供桌上下左右的祭品。古文字中,与祭祀有关的文字,如祖、祗、祭、祀、祝、祠、社、祈等等,都有一个“示”旁为义符,后人将其视为祭祀文字。“示”为祭献神祖,凡祭献之物必呈现出来,好让祖先神灵享用、显灵。“申”字,甲骨文为,金文为,有的学者认为是雷电的象形,所以古代至高无上的主宰和支配宇宙自然的神都是雷神。如伏羲、黄帝、希腊文明的最高神宙斯、印度文明的最高神曼因陀罗都是雷神。

在十二消息卦中,“申”月代表七月,卦象表示天在地上的丕卦,在商、周金文及《诗经》、《尚书》中,常以“丕显”、“不显”一词尊称上帝及天子。如:“不显天子”、“丕显大神”、“丕显皇祖考”、“丕显文王”等等,而丕显正是大放光明之义与丕卦日在天上相类;或表示此时在地上产生了种子,孕育了新的生命,但种子在地上闭塞尚未被大地收藏,未能萌生生发之机,故为丕象,需经历6个月才能转丕为泰。一般来说,在母体中孕育超过6个月的胚诞生后才有可能成活,也即从丕(即胚)到“人”至少要经历6个月的过程,也正好是转丕为泰的时间,说明申又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主宰者天地万物的新生。大地是繁育万物的本源,因而“土、申”合体,构成了“坤”字。

“神”字源于太极图

笔者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太极图,是对太阳循环运动的抽象。《易经》标题中的“易”正是对这种循环变化现象的概括。所谓两仪、四象、八卦等等,不过是对以太阳运动为基准的时空坐标的表述。“神”的甲骨文字就是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和演变,由太极图演化而来的文字语言。从甲骨文及金文的字形来看,申字更象是太极图的形象白描,申自然上升成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成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宰者和支配者。因此凡是与图腾崇拜有关的神物的字形都有着太极所特有的“S”形象,如日、虹、水、川、气、龙、凤、蛙、鸟 等等。

不难看出,不管是太极图,还是“神”字,都可能源于太阳崇拜不同时代的产物。古人用图或字的形式,都是来提示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

治神是中医的首要任务

既然“神”被赋予了宇宙主宰使命的涵义,因此有“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五运行大论》);“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无方”,就是用“神”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无形无象、无影无踪、无色无味、无声无息的运动变化,人类既不能直接感知,又不能制造或改变,但却是大到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小到草木虫鱼,乃至人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逃脱不了“神”这一总规律和总法则的主宰和控制。一切可视、可察、可以触及的事物形象和变化,都是“神”这一客观存在总规律的体现。而太极图正是中华祖先以图形语言记录和表达了太阳的生死运动(太阳升起了曰生,太阳落山了曰死)产生的“阴阳”、“四时”变化模型对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揭示了宇宙以及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又“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所以顺应、按照“阴阳”、“四时”之规律治神就成为中医的首要任务。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由是观之,“阴阳”、“四时”范畴影响《内经》、影响中医药学,形成了具有气象和时间特征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影响《内经》由“阴阳”范畴形成了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动态平衡的中医辩证逻辑体系,影响《内经》由“四时”范畴形成了四时生理观、四时病理观、四时诊病、四时治法、四时养生的重时观念。

总之,通过对甲骨文“神”字源于太极图的探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神”,并顺应“神”,即符合太极之理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