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进社区大有作为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1-15

本报记者 章关春 通讯员 张愉珍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老城区,为“南宋文化”的发源地,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等多家国医馆也坐落于此地。若论中医药资源之丰富,中医文化底蕴之深厚,该区堪称浙江省内第一。特别是该区自2009年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以来,把中医药进社区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与新医改紧密结合,实施中医药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了特色十分鲜明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

中医药医疗——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名中医馆。上城区下辖6个街道、52个社区,常住及外来人口40余万。目前,全区6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古典、设施齐全、中医药氛围浓郁”的名中医馆开张,共有30余位名中医坐诊。

记者在上城区清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该中心门诊一个楼层为中医医疗区,除设中医妇科、外科、儿科、眼科、骨伤科等特色科室外,其“名中医馆”尤其引人注目。该馆名中医门诊挂号费为6~8元,不到大医院名中医挂号费的四分之一。

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鲁勇对记者说,他在名中医馆坐诊一天到晚没有空,在骨折伤病中运用中医疗法很受病人欢迎。比如正在就诊的75岁退休工人申屠彩娟,双膝关节痛已有4年,疼痛发作时不能走路,吃西药没有用,每次都到清波“名中医馆”针灸和贴该馆自制的膏药,治疗二三天就可步履自如。据了解,6个名中医馆还都开设了“中医治未病”工作室,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亮点之二:街道社区中医特色专科遍地开花。该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不孕不育专科、老年关怀病区和骨伤针灸科;“清波、望江”的中医余氏外科、青少年屈光不正专科;“湖滨”的中西医结合肛肠科;“小营”的中医肿瘤科;“紫阳”的骨伤推拿科等,这些街道卫生机构的特色专科享誉省内外。

此外,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开展针灸、推拿等“一站一特色”的中医专科诊疗服务。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门诊百余号,其中七八十号为针灸、推拿和中草药专科。记者在该站采访时,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聂娟婷医师正在为退休女工王美云做推拿。王美云说她的肩周炎经常发作,只有针灸、推拿的效果最好;一个疗程下来,除医保刷卡报销外自己只需负担七八元钱。

中医药服务——覆盖到户

上城区全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中医诊疗室、康复室、养生室等临床科室,普遍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中药熏蒸、煎药机等设备,各中心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并为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患者,提供中药统一配送和免费煎药送到站点等服务。全区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拥有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和1名针灸、推拿医生,其中18个站以中医药诊疗为主。现在,上城区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即可享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

上城区在着力建立健全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普及家庭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做法是:探索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起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儿童、妇女、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分别实施《中医保健方案》。建立有中医药特色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为重点,制订实施《社区慢性病中医药预防方案》,对每一位慢性病管理对象由社区责任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巡诊和做医疗保健指导。把中医药“治未病”手段应用到社区传染病防控、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中去。制订实施《社区中医康复方案》,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该区还采取举行中医大型义诊及咨询活动,印发多种宣传资料,举办社区中医药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服务送到家家户户。

据介绍,2009年,全区社区中医药诊疗达63.7万人次,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达3000余人次;社区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处方为70.8万张,占处方总数的38.6%。全区共有社区老年(托老)、康复住院床位275张,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85%以上。

中医药人才——茁壮成长

上城区现有卫技人员共645人,其中中医师112名,占医师总数41%;每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这一比例为全省各县(区)之最。

从“三个层次、三种途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层次为:副高职称以上和学科带头人,作为名中医培养对象,该区首批有4人被评为区级名中医;对中青年业务骨干,通过组织参加各种类型提高班、进修深造和名中医带徒等方式,确定学科带头人和名中医梯队人选;对新分配的中医类毕业生,采取中医全科医生岗位培训。

引进人才的途径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招聘1~2名中医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并把此列入单位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引进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药专家。反聘优秀的退休中医师到社区工作,待遇从优。

社区是中医药人才大显身手的场所。该区清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名医生中有18名为中医,他们的中医诊疗业务特别忙,占门诊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记者前往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已是中午12点半,但该中心针灸推拿医生邱华平还在忙碌,诊室门口还有四五位患者在候诊。患者告诉记者,邱医师的针灸、推拿医术真灵,服务态度又好,医疗收费又便宜,因而,他们首选邱医师诊疗,就是排队等候二三个小时也值得。

社区是滋润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沃土。南星街道水澄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许晓哲,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如今是上城区最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唯一具有副高职称的中医师。她原先在一家综合性二甲医院上班,自愿调到该站已有5年。

她说,综合性大医院的中医科多是“小弟弟”,那时她以中医妇科为主,接触的病种单一,业务不多,而当医生的最怕看病少。来到社区看到群众最喜欢中医,自己也就成了中医“全科医生”,她和另一位中医师每天门诊达八九十号。许晓哲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中医药进社区不仅满足了社区医疗需求,而且使中医药人员更好地发挥了作用,有利于中医人在实践中更好成长。中医人在社区比在大医院更能派上用场,能使自己多临床,并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