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藏医药文化 藏药“同仁堂”酝酿改制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03

本报记者 向佳

藏医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古希腊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医疗体系,迄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宣传,藏医药文化和特点一直不被外界所了解。近日,记者就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采访了素有藏药“同仁堂”之称的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厂长贡嘎罗布。

藏药中的“同仁堂”

有着314年历史的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其前身是始建于公元1696年的拉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制剂室和1916年创建的拉萨门孜康藏药加工厂。早期作为自治区医院的藏药房,藏药厂一直为全区各地以及周边藏族自治区的医疗机构提供藏药服务。1994年按照国家GMP标准设计并通过了认证的生产线,2004年,该厂包括300多种藏成药在内的“甘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全国藏药界没有驰名商标的空白。

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拥有400多个品种的藏药,其中,有54种藏药已取得国药准字号,有15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12种被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

藏医药对中老年疾病、慢性病及部分疑难杂症有特殊疗效,被不少人认为是雪域高原的灵药。这主要是因为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藏药资源提供了特殊纯净的自然生长环境,这些药材受海拔高、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小、紫外线辐射强、光合作用强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相比低海拔同类药材具有活性成分高、无污染等特点。

寻求藏药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藏医药产业的发展,药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逐渐呈现,因此随着近几年药材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了藏药材的无序开采和某些地方的滥砍滥采现象,破坏了藏药材赖以繁殖和生长的生态环境,致使某些药材资源濒临枯竭,一些原本稀有的药材越来越少。

据贡嘎罗布介绍,为了能在保护中取得发展,他们采取了“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模式,建设了药材示范基地,并已成功种植多个药材品种。在示范基地示范成功的药材,不断地在原产地进行推广。贡嘎罗布说,藏医药专家和当地老百姓充分交流,并包产包销,先付农牧民30%~50%的预付款,将农牧民的风险减小到零,提高了农牧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对于藏药材的保护,贡嘎罗布认为,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一方面,由于动物药不可替代,因此他们通过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来避免野生动物遭到猎杀。矿物药方面主要有贝类、珊瑚、祖母绿和天珠等,这类药材除了主要在当地采摘外,也从外地购入,而天然宝石的日益紧缺也是一种巨大考验。贡嘎罗布说,由于资源有限,他们不会只顾短期的效益,而是要尽量保护药品的疗效,重点推广资源比较丰富、疗效比较好的药品。

引进资本酝酿改制

目前的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仍属国有企业,为了解除体制原因对于藏药厂市场化运作的束缚,他们正在积极酝酿改制。

贡嘎罗布说,目前进入改制第一阶段:由西藏自治区出资1亿元左右与西藏藏药厂共同成立“甘露藏药有限公司”,并逐步将藏药的丸剂开发改造成适应现代市场需要的胶囊、冲剂等剂型,以实现通过剂型改造引导企业从传统型向创新型的跨越。

对于今后的发展目标,贡嘎罗布表示,他希望藏药厂能尽快上市。据介绍,根据西藏自治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藏药厂将进行全面改制,通过引进资本有望将产值提高到每年4亿~5亿元。据悉,目前国内已有不少药企希望与之合作,包括修正药业和同仁堂等。

贡嘎罗布认为,藏药厂有七十珍珠丸、珊瑚七十味丸、仁青常觉、坐珠达西、仁青芒觉等经典药以及很多独特制作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医学底蕴,又有藏医院的专业人才队伍做后盾,还有经过传统文化熏陶的营销队伍,这些都是藏药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合作对象的选择,他一再强调要“宁缺勿滥”。

贡嘎罗布说,今后无论是与业内的大企业进行资本合作、与医疗机构合作开设诊所还是建立门店网络,他们的最大目标都是“推藏药同时推文化”,这也是藏药厂自成立以来承担的最大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