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全面铺开尚需政策跟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17

本报记者 高新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三年来,治未病试点单位和范围不断扩大,工作不断深入。然而有的试点单位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却成效甚微。据记者了解,成效明显的试点单位是因为有地方政府的重视和配套政策的支持,而进展缓慢的单位,恰恰是缺少这个环节。没有财政补偿,又未建立收费标准,个别单位对开展治未病显得“有心没力”。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六次会议上,“尽快建立治未病项目收费标准”、“治未病服务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治未病作用逐步显现

降低发病率 减少医疗费用 参与公卫服务 保障群众健康

三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三批共10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一些试点区域将治未病服务纳入本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治未病的作用逐步体现。

广州市荔湾区邀请中医专家专门设计了《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医保健专档》、《五行体质评定表》等,目前已建立中医专档5万多份。同时,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和预测,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不同的中医调养方案,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上海市长宁区将治未病工作纳入2010年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已完成4万例居民的中医体质普查工作,并对部分居民实施了有效干预。该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显示,通过开展治未病服务,社区居民慢性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该中心每次诊疗费由原来的152元降至目前的84元,降低了居民医疗费用支出。

上海市闸北区则把治未病工作与慢病防治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社区慢性病中医药菜单式服务,即通过基线调查做体质辨识,制定选择适合的个性化健康服务菜单,进行治未病菜单式干预。有效预防了辖区居民慢性病的发生和转变。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财政投入近千万元,打造了区治未病中心、分中心和工作室,形成治未病三级网络,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方法。今年上半年,该区治未病中心完成体质辨识和评估1400余人次,累计开展中医传统康复治疗3300多人次,就诊百姓每次费用平均仅为40元左右,对亚健康、颈肩综合症等进行干预治疗,成效显著。

甘肃省天水市疾控中心把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在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治未病作用。该中心对6.27万居民开展的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预防控制流感的项目研究显示,项目地区流感发病率为25.5/10万,明显低于全市60.6/10万的发病率。

治未病配套政策待健全

收费无名难入医保亟需建立长效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和指导治未病工作的文件,有效引导了治未病试点工作。但对于治未病服务的具体收费却未予明确。除广东省出台治未病服务价格政策并纳入医保外,其余试点地区和公立试点单位均无收费标准。大多数单位都是免费向群众提供服务,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持,这种方式恐难持久。

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未病科负责人邹忠告诉记者,目前中心已经为8900名社区居民做了中医体质辨识,超过辖区居民的10%。“由于治未病项目没有收费标准,所以对居民都是免费的,花费由卫生局‘买单’。”按照长宁区区政府按每万人口5万元的标准下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经费计算,人均仅5元钱。在体质辨识后,该中心会建议居民根据情况到相关科室进行干预治疗。“治疗费用是可以医保报销的。”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试点单位都是依靠财政拨款开展治未病项目,因为没有价格政策,不能收费,所以开展的项目往往仅限于体质辨识,进一步的评估、分析、干预则很难展开。“如果是已病防变和病后康复,可以通过正常的医疗渠道,走医保报销;未病先防只能是通过医生口述告诉群众该如何预防保健。”

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表示,治未病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收费标准,是目前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的障碍,也是影响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将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服务收费项目并确定收费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代表们一致认为,开展治未病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保障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将财政拨款作为治未病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同时应出台价格收费标准,将其纳入医保门诊报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治未病工作深入而有效地推广。

“对于老百姓来说,不花钱就能得到预防保健服务当然好。但目前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治未病需求,只有将其纳入医保,才能从根本上让百姓享受治未病服务。”有代表认为。

突破治未病瓶颈

地方经验值得借鉴

纳入医保和财政经费保障双线并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到原有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以及新政策措施的制定。而设立治未病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制定治未病服务报销政策、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局正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开展政策研究,争取取得新进展。

在收费标准和纳入医保成为困扰其他试点地区和单位难题的时候,广东省率先突破,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政策研究列入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项,出台治未病服务收费价格政策,并将其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

广东省中医院在试点中争取到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省物价局等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对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咨询、经络检测、膏方诊查等12个服务项目试行收费。试行一年后,广东省中医药局与物价局、卫生厅联合出台政策,将治未病收费扩大到省内所有试点单位。按照该省收费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按照医生职称高低,每次收费从40元~20元不等;中医健康调养咨询可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普通医师每次30元,名老中医则需150元。为了鼓励百姓接受治未病服务,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广东省研究决定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此举受到群众欢迎,反响强烈。在试行结束后,广东省又下发通知,将试行时间延续到2011年年底。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2个市、30个单位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2009年治未病服务量达312万人次,今年上半年也已达144万人次。

广东的做法得到了其他地区和单位的认可,大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在广东的经验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全国的价格政策。

目前开展的中医治未病和预防保健工作中,有些服务项目本身具有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和特点,代表们认为,对于这类服务项目不适合由医疗保险机构进行费用支付,也不适合由群众自己负担,应该将其纳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由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现阶段国家确定的10个类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孕产妇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等6项涉及中医药内容,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依靠财政拨款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地区大都是围绕上述项目,但中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没得到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将中医内容作为可选项目,甚至删除。而冬病夏治、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也具有公共卫生服务性质,但未纳入,还需开展研究论证,争取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治未病要深入百姓生活,必须依靠财政拨款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出台价格政策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两条线并行,才能真正发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作用,让群众晚生病、少生病,乃至不生病。这是与会代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