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培养质量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30

吴启南 王普霞 万佼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相衔接,是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第四批“中医师承”与学位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做好导师聘任及培训、课程学习、临床轮训、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等工作环节的有效衔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正确把握衔接内容,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第四批“中医师承”与学位衔接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针对中医师承的特点,学校制定了培养细则,明确了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在四个方面开展衔接工作: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临床能力考核、结业论文。

上述这些环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有明确的要求,我校的主要工作表现在精心组织课程教学,抓好论文开题,指导学位论文写作,监督检查跟师临床、独立临床实践及论文研究过程,参与临床能力考核等方面。

注重导师培训,明确职责和要求

学校主要承担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共48位继承人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博士学位的工作。为了让中医师承研究生导师充分认识第四批师承与学位衔接的具体内涵,掌握并了解学位授予的质量要求,学校及时举办导师聘任仪式及导师培训会。

根据5部委文件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师承”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细则,对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导师职责、任务和各培养环节具体要求等。在充分考虑师承指导老师的年龄、地域及工作经历的基础上,根据双向选择及自愿的原则为继承人配备了第二导师。

利用师承导师资源,促进院校人才培养

师承导师都在中医临床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拥有独特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学校充分利用导师培训会的机会,邀请导师开展学术讲座。各位师承老师认真准备,作了十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在校研究生受益匪浅。通过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有效互动,促进了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科学设置学位课程,认真组织课程教学

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重视经典理论运用的学习,强化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科研方法课、导师指导课四类课程。基础理论课以四大经典为主,科研方法课以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论文写作为主。同时将师承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学校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并综合评价课程成绩。课程设置与学习既体现学院教育的规范化,也体现师承教育的特点。

注重教学效果。研究生院根据师承学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科研薄弱的实际情况,精选师资。要求经典理论课授课教师为临床科研的骨干教师,职称必须为教授;科研方法课的授课教师必须是高级职称,研究生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根据师承学员的特点、集中授课时间短等情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较多采用启发和问题式教学方法。

加强培养过程动态管理,保障工作质量

学校对师承人员的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依托现有的研究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经费投入,开发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系统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学术活动、学术论文、答辩申请、学位申请、证书打印等环节和功能,环环相扣,既规范和保证了培养环节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便于师承导师和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同时也解决了师承学员异地及非全日制学习所带来的不便。

平时的教学管理严肃规范。针对师承学员身兼临床医生和学员双重身份的特点,班主任老师注重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定期开展班会教育、全程考勤、严肃考试纪律,确保师承学员在集中授课期间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