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病十药”探索科技创新 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上)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1-19

编者按: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北京、吉林、黑龙江、福建、安徽、陕西六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河北省保定市卫生局、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无锡市中医院分别就本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经验做了书面交流,现就其内容摘编刊登。

“十病十药”项目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每年2000万元专项经费;首批项目已经正式进入各类政策支持程序

2010年,北京市以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科技攻关为抓手,开展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中医药“十病十药”科技专项,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科研院所、企业、医院共同唱戏的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

探索科技创新新机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十病十药”项目是首都中医药发展史上第一个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政府多部门联合推进的中医药科技专项,在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十病十药”紧紧抓住“机制创新”这一核心,从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出发,针对影响北京市民健康的十大类疾病,以研发临床疗效突出、相对价格低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为抓手,通过整合北京中医医疗科研资源优势,对接北京中药企业,探索建立了首都特色的“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团队协作、市场运作”的产、学、研、用一体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该项目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主管副市长亲自挂帅协调,市政府副秘书长直接领导了方案制订,项目被列入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成为北京市深化医改的具体措施之一。其方案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市科委等12个部门联合制订印发,政府多部门第一次在中医药科技专项上形成了合力,为“十病十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北京市将连续三年共投资1.2亿元支持“十病十药”项目的实施,政府主导、政府多部门联动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十病十药”项目精心设计出一条征集、筛选、研发、评估、交易、转化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线图,以此来实现科技创新目标、预期成果、应用实效相结合,推进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程。

项目通过向全国公开常态化征集名医名方、名院名药(制剂)、高水平新药,解决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来源;通过确定严格标准、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筛选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品种,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品质;通过明确研发基地、组织专业团队,保证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通过政府组织洽谈、建立评估质询机构,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价值;通过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组织召开推介会,实现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转让;通过建立产业化平台、政府资金扶持、产研合作开发加速转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的应用。

“十病十药”项目加大了政策和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政府多部门的力量集成、政策集成和资金集成。建立北京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成立研发服务中心、支持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用联盟、规范市场环境、加强推广宣传、凝聚人才等8项支持措施。通过鼓励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使得原有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得到了集成,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形成了有效地无缝衔接,以吸引全行业参与首都中药新药创制。在政策集成基础上,经信委和科委两部门均从原有经费中各自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十病十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十病十药”项目。同时还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十病十药”项目企业将可以优先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在资金上能得到切实的扶持,真正激发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探索深度融合新方法,推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中医药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需要不断摸索和采用创新的工作方法。一是召开“名医名院名企”献方大会,营造全社会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的良好氛围;二是召开“十病十药”专家审评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和指导咨询组,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十病十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出首批项目;三是召开“十病十药”首批筛选结果新闻发布会,广泛宣传研发项目入选品种,吸引关注,为“十病十药”的转化作铺垫;四是召开首个“十病十药”项目交易暨成果推介会,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产业化平台和临床研究基地;五是组织项目签约会,实现了企业早期介入“十病十药”项目开发的目标。

“十病十药”项目取得成效,新模式推动作用初见端倪

“十病十药”项目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具体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结果。首批项目已经正式进入各类政策支持程序。有7个项目进入了经信委支持程序、有3个项目进入了科委支持程序、有4个早期项目实现了交易转让。二是北京中药企业早期介入中药研发。在政策的预期引导下,使得北京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增加、项目转化积极性大为提高,初步实现了早期介入的目标。三是促进中医药行业各方积极性明显增加。在第二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中,各类机构申报积极性明显提升,临床批件、新药证书等成熟项目显著增加,一类新药、五类新药等高级别项目明显增多。标志着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政府主导的各项支撑平台逐渐起效,产学研用畅通一体的中药研发新机制正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