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内药物传输系统载体核磁共振造影剂有望兼治癌症

时间
2006-07-13

据科技日报东京7月10日电 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的横山昌幸和白石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成功地进行了用纳米级“高分子微胶粒”作为核磁共振图像诊断用造影剂的基础实验。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在体内药物输送系统中利用高分子微胶粒作为药物载体来治疗癌症。研究小组着眼于让核磁共振造影过程中所使用的微胶粒起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对内含钆离子的高分子微胶粒进行了实验:把微胶粒水溶液与微胶粒破坏后暴露出钆离子状态的水溶液分别放进试管,使用核磁共振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被破坏的微胶粒水溶液在核磁共振装置画像中显示出白色的能力比未破坏微胶粒水溶液要高出4倍。

目前核磁共振的影像均使用含有钆的低分子造影剂,还没有使用高分子造影剂的成功先例。因为高分子造影剂需要穿过血管上40至400纳米大小的小孔才能进入到癌组织。因此高分子造影剂在进入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残存在血液中,妨碍癌组织显示鲜明的图像,若使用高分子微胶粒就可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微胶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破坏,在血液中被破坏的微胶粒会迅速排出体外。而在癌组织中被破坏的微胶粒排出体外却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微胶粒破坏后,内含的钆等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微胶粒在破坏状态存留在癌组织中时,利用核磁共振诊断,癌组织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今后该研究小组将与日本高校的科研人员联手合作,进行小鼠试验,预计最早在3年后可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