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价格暴涨背后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2-25

本报记者 张东风

自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已经历三轮暴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常用品种全线上扬,升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中药产业引发连锁反应,一些中成药品种因此停产或面临停产的危险,部分中药饮片停产或减产,一些中医院内制剂开始消失,已影响公众用药需求的满足。

中药材价格暴涨为哪般?本报记者深入调查——

中药材价格上涨

中医院院内制剂告急

“药材价格涨得太厉害了,所有的药材都涨了,价格普遍翻了一倍。今年医院已有十几个制剂品种因为价格上涨停止生产,赔不起啊!”记者刚提起药材涨价的话题,北京中医医院制剂室李主任就诉起了苦衷。

近年来药材市场价格的暴涨,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医院院内制剂的发展。

药材价格的普遍上涨导致医院购进的饮片价格水涨船高,制剂常用的饮片如醋柴胡从72.5元涨到了168元(千克价,下同),山药从11元涨到96元,连翘从18.6元涨到80元,沙参从12元涨到104元,当归从12元涨到156元,薄荷从6.8元涨到50元,菊花从12元涨到56元……这是李主任直接感受到的。“去年我们制剂室赔了20万元。今年我们有十几个进入医保目录的制剂品种,下了单子药房不给配料了,都停了。”

据了解,院内制剂的价格是由政府核定的,不能随便调整。目前的院内制剂定价还是20世纪90年代核定的。而药材属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这可真难为了医院!饮片是按市场价购进的,用高成本饮片制成的制剂却只能按原定价收费。如治疗风湿病的“消痹合剂”成本已达42块多,定价还是18.93元;“三参通脉合剂”成本已达97.33元,定价却是42.79元。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赔钱在做。没办法,患者有需求,再说中医院要有中医特色,所以有些药赔钱也得做。”李主任说。像“固本消瘤胶囊”,是治疗肿瘤的名医名方,定价200多元,制作成本就要400多元,一年医院就要补贴几十万元。还有治疗湿疹、牛皮癣的“除湿丸”,售价是20多元,现在光成本就要40多元。

而涨价的已不止药材,包材、水电、人工等成本都在增加,院内制剂的价格严重倒挂,让“医院已经赔不起啦!”李主任说。

这种现象如今非常普遍,在综合性医院则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的使用。北京某综合医院的8个中药制剂品种已经全部停止生产数月了。一个癌症病人术后治疗的药在临床已经用了10余年,也停产了。可病人不能没药用,一再找到医院。该院制剂人员表示,考虑到社会效益,医院正在准备恢复制作。

记者采访到的医院相关人员一致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医改中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否则最终影响的是病人的利益。

中药材价格暴涨

正常还是异常?

中药材价格暴涨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国内中药材价格已经历了三轮暴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常用中药材品种全线上扬。2010年,升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

最为极端的品种如太子参,从21元/千克上升到205元/千克,名列涨价品种之首;其他如板蓝根、三七、补骨脂、桔梗等常用品种升幅也都超过500%,引起市场极大震动。

那么,中药材价格暴涨属正常还是异常?原因究竟何在?记者日前采访业内有关人士,对此进行了探究。

中药材属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自主调节定价。价格随着市场行情而波动是正常的。中药材市场如果缺乏价格波动则说明产业缺乏活力。

据了解,在此次暴涨之前,也就是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中药材价格已经历了10年的低谷,几乎接近谷底,因此,中药材行情长期低迷造成的生产供应萎缩和社会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新一轮中药材价格的调整。而2009年春季的一场“甲流”疫情成为了导火索,启动了中药材价格的第一轮上涨。

紧随而来的两轮中药材价格暴涨,更是一次比一次周期缩短,频率加快。在追寻涨价根源时,行业内外多将其归结为热钱“炒作”所致,一些媒体则将矛头指向了民间游资。

业内人士指出,在借南方旱情、北方倒春寒掀起的中药材价格第二轮暴涨和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第三轮暴涨行情中,的确存在着炒作。当有限的中药材资源遭遇源源不断流入市场资金的争相抢购,本就稀缺的货源更显稀缺,加剧了供需矛盾,药市行情也被推到了狂热阶段。这期间,市场交易量的增长,更多是在经营者、囤货者之间进行流通和倒手,部分热点品种甚至已经过几轮换手,真实需求启动并不明显。而每一轮倒手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从而造成中药材价格的节节攀高。

那么,在中药材价格三轮暴涨的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吗?

“中药材价格的暴涨虽然有资金介入的因素,但更关键的一点是供应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加剧了供求矛盾的恶化。”业内人士认为,2009~2010年国内中药材价格大幅暴涨,生产企业无原料可用,其深层次原因正是药材种植长达10年的萎缩所致,2009年初我国药材种植的萎缩已达到了顶点。供求失衡才是这次中药材普涨真正的原因,货源的短缺是中药材价格攀升的根本动因。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家种中药材的种植在不断萎缩,积压多年的陈旧库存在不断被消化,家种中药材长期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在逐步扭转,库存消化殆尽、生产种植滞后再遇自然灾害造成大幅减产,从而引发价格的上涨是很正常的市场规律。而“甲流”疫情导致部分中药材需求增长成为导火索,产需矛盾终于被激化,引发了中药材价格的普涨。中药材价格的普遍上涨是供求矛盾转化的客观表现,游资炒作个别品种只是进一步突出了这些品种本身存在的供求矛盾。将中药材价格普涨粗浅归结于游资炒作则有失偏颇。

药材种植萎缩长达10年

致使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药材行情的长期低迷直接造成了药材产区生产药材积极性的下降。而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种药不如种粮收入稳定,药农大幅缩减种植面积,致使2009年产不足需。

以价格暴涨的大宗中药材品种桔梗为例,主产区陕西省商州区南村镇涨价前的桔梗平均价格长期在9.2元/千克上下运行,已严重低于生产成本。而同期当地农民平均用工成本早已翻了3倍,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南村镇只剩下留守的老年人粗放种植桔梗,导致了桔梗种植面积持续萎缩,2008年底时,当地桔梗种植面积比2004年下降了70%以上。而类似的现象在其它产区同样存在。2009年全国桔梗产量不足2500吨,而市场需求达上万吨。供需形成的极大缺口,为价格暴涨到85元/千克埋下了伏笔。

长期以来,药农种植药材缺乏指导,缺乏扶持规划和保护机制。“别人种啥我种啥”或什么药材贵就种什么药材,往往导致药材生产种植上下起伏,今年的“黄金”明年种出来就变成了“稻草”。价格急剧波动,生产药材收益得不到保障,屡屡药贱伤农。

广西灵山县为郁金产区,当地农民种植收益调查统计显示,2009~2010年所需肥料、种子秧苗、农药、人工的费用及用工人数等等,种植郁金均明显高于种甘蔗、果蔗、木薯和水稻。2010年种植郁金总费用需要6450元,净收入却是-1725元;而其他产品的总费用仅在540~1725元之间,净收入在1335~10275元之间。甘蔗等其他作物不仅种植简单,同时,当地政府还实施了最低收购保护价格,订单稳定,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维持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种药材政府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因此,农民都是首选种植果蔗、糖蔗,其次是木薯和水稻,最后才会选择郁金。而外出打工能月收入2000元,也让大量青壮年农民不再愿意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致使种植、采挖、加工复杂的郁金逐年减少。

据调查,现在农村中药材生产者主体已变成了效率低下的“61、99部队”(即留守的儿童和老人)。

时至今日,受市场主导的“一哄而上”的药材生产已难以经受劳动力大量外出和粮价上涨的考验。多年的低迷行情,更使中药材生产遭受重创。

曾被誉为“陇上药乡”的甘肃文县是纹党参的道地产地,人工大面积种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道地产区的铁楼乡阳尕山村,上世纪末全村家家户户都种党参,原生态党参种植面积尚有600亩,如今只剩下4.2亩。

另据业内人士反映,野生药材资源随着需求不断加大已越采越少,不少品种几近绝迹,库存越用越少,其价格也只有越涨越高了。

流通模式落后

成为囤积炒作的“温床”

当前支撑我国中药材流通贸易体系的专业集贸市场,还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产物。这种模式长期靠多环节吃产地与市场之间的“价差”获利,一种药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8~20个环节。

据业内知情人讲,中药材市场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前店后厂。从事大批发的经营者,虽然有少数资金在百万、千万元的大户,但经营模式大同小异。交易方式也是传统的,买卖要通过中间人跑合,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捉迷藏式,效率低、成本高。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大货旅游,如果给大货加上一个跟踪器,从中药材生产者——农民手中最终到达中药材生产厂家的车间,其间倒手最高可达几十次。

近些年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药材需求企业与产区的直接联系加强,市场与产地之间“价差”消失甚至“倒挂”,药材市场的生存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于是,传统经营者的经营模式和获利方式逐步演变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掺杂使假,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熏硫黄、染色、打矾、非药用品代用等。目前,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没熏过硫黄的当归、党参、金银花纯净货;甚至提取过的连翘、红花也再次进入市场销售环节。二是囤积炒作。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的药材市场已步入混乱期,导致出现了今天假冒伪劣严重、囤积炒作成风的局面。

据2008年中药材天地网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对国内药材市场的调查显示,流通中的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的达70%以上,涉及药材数量达百万吨,而囤积炒作更日趋严重。

2009年之后,药市炒作之风更是呈加剧之势,部分热点品种如太子参、三七等倒手率甚至达到几十次,造成这些品种价格的短时暴涨。个别获取暴利者的负面示范效应,又刺激了更多企业、人群和资金参与这种“击鼓传花”游戏,亳州、安国等主要药材市场甚至屡屡出现哄抢药材、哄抬价格的现象。

业内专家指出,中药材传统的交易模式中间环节过多,直接导致了药材的质量和药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药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致使中药材种植投入严重不足,药材基地得不到稳定发展,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以药材集贸市场、千家万户经营中药材的传统模式,早已无法支撑中药现代化产业流通体系,中药材贸易流通体系已濒临失控、断链边缘,并严重影响到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公众用药需求的满足,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成为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障碍。

据记者了解,中国中药协会已对产业现状进行了专题深入调研并形成报告,提出了尽快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预警平台,通过信息引导生产来防止产销失衡;加快建设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买卖双方高效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并实现订单农业,堵住囤积炒作者的进出通道;加强中药材流通标准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奠定基础同时也防止囤积炒作行为的3条政策建议。同时建议国家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和联动,成立专题工作小组,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促进我国中药材产业良性、有序发展。此建议已递交国家有关部门。

记者观察

面对中药材价格暴涨需要冷思考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我国中药材的需求已连续多年保持着15%~20%的速度增长。而长期以来忽视中药材原料生产端的弊端,也已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随着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一路高涨,原药材的供应稳定已受到较大影响。据中国中药协会及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调查,中成药生产企业首当其冲遭受了严重损害,在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而中成药政府管控价格相对不变的矛盾下,中成药企业不堪重负,有些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品种因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价格“倒挂”,已停产或面临停产的危险,影响了公众用药需求的满足。另据中药材天地网监测显示,国内原料采购需求已开始呈逐步下滑之势,其中中成药、饮片、保健品等生产企业通过药材市场采购的数量萎缩幅度超过20%。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因中药材涨价致120种中药饮片停产或减产,价格倒挂已经造成中药饮片紧缺;黑龙江的中医院每张中药处方价格则从2008年的100元左右涨到了300元以上。

药材价格高涨存在其必然性,对此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冷静思考。

当前,由于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流通模式落后,导致中药材生产供应矛盾、流通混乱问题日益突出,中药材价格体系面临失控,已严重影响到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公众用药需求的满足。中药材充足的市场供应、稳定的质量、合理的价格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保障,如果中药材价格暴涨、流通混乱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必将危及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惊叹中药材高价的同时,也应对行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多头管理、重产业链后端轻前端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一番反思,更多地关心对中药材生产的研究和扶持力度,以及怎样保护药材种植主体农民的利益、怎样保障供需基本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药材价格。这也是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急需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不解决源头稳定问题,任何临时抱佛脚、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效果都只能是暂时的。中药材生产供应维稳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系统性考虑。尽快找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中药材价格维稳机制,已成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局的关键。这也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当前,我国已明确把现代中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作为主要依靠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的中药产业,夯实基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