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构建中西医并重公卫体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02

本报讯(记者郑访江 通讯员李 硕)2010年,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甘肃卫生机构在灾区疾病防控中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作用,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工作目标。青海玉树地震后,甘肃省卫生厅在指导救治转入兰州的340名灾区伤病员中,调剂特色院内中药制剂在9所定点收治医院间免费使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在舟曲泥石流灾害时,省卫生厅积极协调,发放中药汤剂40多万人次,在控制传染病、预防抑郁症等方面收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甘肃运用中医药在灾后大范围预防疾病是一次创举,对推进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意义重大。

以上只是甘肃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甘肃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办法,加强了公共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基本构建起中西医并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在疾病防控方面,省疾控中心率先成立中医药防病科,加强对中医治疗艾滋病、慢性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糖尿病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科学研究,采取编辑出版《中医养生保健读本》等措施,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用。全省14个市(州)疾控中心,11个成立了中医药防病科;86个县(区、市)疾控机构中,60多个成立了中医药防病科,均已开展中医药防病相关工作。

在卫生监督方面,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监督科,对综合医院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的品种和数量,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治疗人数等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监督,其结果作为省卫生厅考核综合医院的指标之一。

在妇幼保健方面,甘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先后成立中医科,开展基本中医药服务。金昌市和白银市等4个地级妇幼机构成立中医科,金塔县、民乐县和通渭县等7个县级妇幼机构利用有利条件,开展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理疗等特色诊疗服务,使多项中医药服务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惠及到妇幼人群。

在健康教育方面,省卫生厅要求各市州、县市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选聘的健康教育巡讲专家中必须有不少于30%的中医药专家。2010年共开展有中医药防病内容的健康教育巡讲43场次。省健康教育所编辑出版了《中医养生保健歌诀》,以指导基层健康教育机构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方面,全省现有的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科和中药房的设置比例均达到98%以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比例是69.5%。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共有中医类别医师883人,中医师比例达20%。中心大多能开展中医药、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基本中医服务项目。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190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占总数的15%。此外,甘肃在乡(镇)政府成立乡镇卫生办公室,负责乡镇级的公共卫生工作,并设置专人抓中医,把中医药工作真正渗透到公共卫生领域的网底。

尽管中医药在甘肃公共卫生领域已经初显成效,省卫生厅为增强中医药的公共卫生职能,还加快中医药“治未病”的健康步伐,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的不同需求。

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在2011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机构都要开展中医药服务;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也表示,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大卫生疾病预防体系,使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均成立中医相关科室,开展中医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在2011年,省中医药管理局明确中医“治未病”的工作目标,要求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均成立中医管理科或配备专人,负责中医药管理及日常服务工作,加大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等知识,不断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探索构建以基本中医药服务为基础的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体系。省爱国卫生委员会也在工作计划中提出,通过专家讲座、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把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知识播撒在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