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既需国家支持更须自身努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09

本报记者 冯磊 高新军

新闻背景:“十二五”规划就中医药发展单列一节

提交两会审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六节,其中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第六节单独列出,并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其他五节分别为与医改相关的五项内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在该章的“医疗卫生重点工程”专栏中,第三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服务能力,加强省级妇儿专科医院、边远地区地市级综合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医改相关的五项内容后,单列出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一节,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认为,“十二五”期间,关键是要落实好国家有关中医药的各项方针政策,但前提是要加快中医药自身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五年规划首次单列中医药意义重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能把中医药内容加入,确属不易。”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连建伟委员说,当时浙江省“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没有列入中医药相关内容,后来在征求意见时,他跟有关领导积极反映,几经努力,终于加入进去。“国家五年规划能够首次将中医药单独列为一节,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规划中的中医药内容基本与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一脉相承。王国强表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他建议,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近两年来中医药的投入有所增多,但和西医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中医基础差、底子薄、人才匮乏,还有很多困难,要使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作用,必须大力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建立稳定的、逐年增长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确定中医药的法律地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委员认为,应在全国大力推广甘肃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医改经验。甘肃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用较低的费用维护民众健康的经验和模式,为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代表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对中医药提出的任务很明确,除最后一项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外,前几项任务需要中医药行业自身加强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划中关于“十二五”期间实现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提法引起代表委员的讨论。张伯礼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中提出的“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可以为此做出贡献。要向老百姓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才是好医学,中医就是这种医学。”

王承德认为,在中医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系建设与评价。在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一定数量的中医病房,每个西医临床科室配备1名中医医生都是可取的经验,将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基本指标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同样重要。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十一五’是富国,那么‘十二五’就是富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委员表示,“十二五”规划,更加重视民生,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应该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改变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的现状,要给村医一定的待遇和福利保障。

“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人才仍然紧缺。”青海省乌兰县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委员对基层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缺乏的担忧颇有代表性。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委员也有同感,“如今的状况是毕业的学生分不出去,但基层又缺人,有些中医院校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越来越少,长期这样,会无以为继。”

“规划中突出强调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说到点子上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姚乃礼委员认为,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比如,举办西学中班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好办法,但应有专项事业经费给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