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前三月假体磨损最严重

时间
2006-08-03

据中国医学论坛报讯(驻地记者陈茂梁 通讯员余宁宁)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中心的严世贵主任医师等,历时5年开展“人工髋关节磨损和有限元应用研究”,在临床随访中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2年内是假体磨损最严重的时间,而头3个月内假体磨损量为前2年的56%。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于日前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研究组从2000年1月起,对人工髋关节术后髋关节磨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包括磨损的微观观察、磨损的定性、定量测量及磨损相关因素分析等,并对临床多组患者作了中长期的随访研究。研究者通过计算机辅助的二维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了临床磨损量的动态观察,分析了造成磨损的手术相关因素如髋臼外展角的影响等。研究者运用计算机辅助图像技术测量磨损量的新方法,降低了测量的偏差,将误差控制在0.1mm以下。

研究者发现,聚乙烯的磨损微粒是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最主要原因,其磨损程度与多种因素有相关性,特别是患者间活动量的差别是造成人工髋关节假体磨损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磨损性质,除有真性磨损外,股骨头在髋臼内的移行还必须考虑内衬的 变,股骨头中心的移位是真性磨损和 变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随访研究中,发现人工髋关节术后2年是磨损最严重的时间,占术后10年内磨损总量的40%,而术后最初3个月内的磨损量相当于头2年磨损量的56%;在临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发现髋臼的外展角一旦大于55度,会造成磨损方向的外上方移位,并增加磨损率,这为临床早期发现全髋置换失败危险的患者以及临床上合理选择及应用假体提供了依据。

研究人员还通过有限元等数值模拟技术,对人工髋关节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间的活动进行三维分析,明确了其磨损值获取的几个必要条件,并成功地计算出内衬磨损的线性磨损量和容积磨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