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应纳入公卫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24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于建成 吉林市鞍山街致生远大药房

两会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发展中医药重在政策落实,比如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强调要把中医药的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项目。

在我国,中医历史上都参与和主导重大疾病的防治(这里主要指传染病),这点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吴又可的《温疫论》,再到叶天士的《温热论》等方书中可以看出。只是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中医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逐渐丧失了话语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和国家关于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的实施,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正在由对传染病的防治转为对慢性疾病的防治,因此,将中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时代必然的选择。

中医是处理大型公共

卫生事件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2003年SARS肆虐之时,党和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了抗击非典的战斗之中。邓铁涛教授及多位名老中医上书党中央、国务院,请缨参战,终使游离在这场战斗之外的中医药,在决战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非典”急性期抢救病人的性命,既需要西医,更需要中医。单纯的西医抢救效果并不理想,死亡率很高,而且救治成功者当中有不少人留下了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但用上中药者则完全改观,一是可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二是应用中药救治成功者也没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据报道,香港和台湾没有让中医参与,SARS病人死亡率为16%;我国大陆早期没有使用中医,总死亡率为6%;而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97例重症“非典患者”无一人死亡,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在战胜SARS病毒所起的重大作用。对此,世界卫生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医防治慢性疾患有优势

现在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现在的健康教育任务,基本上是由疾控中心所担任,人员组成也多是非临床人员,有中医专业教育背景的就更少。这使得预防与治疗脱节,不能很好地实现防治结合,控制疾病发展。

如将中医纳入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就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保健中的积极作用,让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相结合。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将中医纳入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从源头上抓起,将疾病消灭在轻浅的萌芽阶段,可降低疾病发生率,使疾病控制率更上一个台阶。

中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而最重要的是和谐理念的构建。中国的古代医家,揉和了易、道、儒、医各家学术思想,使中医成为了一门集中华文化与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完美的综合学科体系。中医讲阴阳、五行,讲的就是和谐。不要看名词是否古老,要看内容是否符合现实。

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任何事物,无论从局部到整体,都是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并且这个联系是有规律的,都遵循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中医讲和谐,甚至与细菌、病毒都是讲和谐。所以,中药不用像抗生素那样,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换代的速度始终赶不上细菌变异的速度。

每一位中医师,都应是一个宣传员,在医疗行为中,在与患者互动中,把中医药和谐健康的理念播撒开来,化解人们面对疾病的种种焦虑,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