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将多元化发展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25

本报记者 胡彬

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经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后,将于近日发布。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现代中医药发展模式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居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产业与事业、健康与文化两个联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运行三个机制;实现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文化、公共卫生、新兴产业中的地位提升;实施中医药多元发展、中医药基层提升、中医药健康促进、中医药教育接轨、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产业融合、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国际化推进八大工程,全面推动首都中医药科学发展。

确立新目标,提出新要求

规划提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使北京中医药服务每万人口新增中医床位1700张,服务量每年上升8%~10%。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保证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医师达到25%、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5%;100%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建设目标。

建立中医药多元发展格局更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亮点,北京市拟建设国家中医药改革综合发展试验区、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示范区、中医药国际化推进示范区、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试验区、中医药养生保健试验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休闲区。其中北京中医院临床基地,计划投资12亿元,占地200亩。

打造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十二五”规划重点的八大工程中,中医药多元发展工程列在首位。北京市计划五年建设好6所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继续开展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创建活动,建设20个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先进单位,以及10个国家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医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计划在门头沟区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保健康复中心。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多点执业或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在服务布局上,结合北京市各行政区域的功能发展定位,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健康促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康复、旅游医疗、文化休闲产业等多个领域的作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合理布局中医药区域服务功能。如进一步强化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展与上海浦东国家中医药改革实验区的多方合作;依托大兴亦庄科技园区形成中药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利用门头沟区的生态环境资源,打造中医药自然养生服务品牌等。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多元服务体系。

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也走多元化道路,在护国寺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合作开设三级针灸医院。在全市建立3~5个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创建2个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推进中西医结合更好服务百姓健康。此外,建设北京藏医民族医诊疗和研究中心、北京回医民族医诊疗和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北京市民族医药。

多点实施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计划整合北京市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所、中药综合研究所等优势中医药科技资源,筹建“北京市中医药研究院”,为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高等级的大平台,提升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计划推进建立5个首都中医药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医药实验研发、临床研究、中试研究、产业化设计等20个服务基地,促进北京地区优势中医药资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服务。

整合首都中、西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形成学科圈、学科链、学科高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北京地区50个国家级和市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交流与开放,实施首都中医药“大学科”建设计划。

努力引导社会资本向中医药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创意服务等方面投资,建设资金担保平台,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医药科技型企业、高技术含量产品贷款支持。充分发挥首都中医药发展资金的杠杆作用,多渠道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

鼓励开展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常规、院内制剂规范性临床研究、治未病系列技术方案、基层适用技术、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在管理创新方面,鼓励结合医改需要,开展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对外传播、中医特色发挥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