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借鉴贺普仁学术传承工作经验 走好针灸研究发展之路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28

本报记者 胡彬

针灸未来的研究、发展、传承之路如何走,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日前,北京针灸学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医院举办“中医针灸保护、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各位中医针灸专家及理工科专家,围绕北京市近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国医大师贺普仁的学术传承工作展开探讨,认为贺普仁的针灸传承团队堪称针灸继承发扬的典范,其成立了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推广以贺氏火针为特色的传统针灸疗法。

整理古籍,重视针灸结合

针法、灸法相互结合是针灸的一大特点。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贺林介绍,贺氏火针针法结合加热,传承了火针古法,正符合“针法、灸法相结合”的特点。

但针灸的传统正在淡化,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表示:“现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只针不灸、手法少用、入针浅表等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对针灸发展不利,失去了传统的针灸,热度也不会持久。”

加强传统方法的继承,是中医针灸面临的首要问题。贺普仁学术传承工作在建立学术传承平台,挖掘整理贺老学术思想的同时,还做了京城中医针灸流派整理等工作。此外,整理贺老对针灸古籍的点评,也是传承团队的重要工作之一。

制定标准,借助理工手段

针灸针法、手法复杂,过程取决于每个医师的具体操作,如穴位定位、进针速度、深度、得气程度、留针时间等因素,都影响针灸疗效。在强调中医药标准化的今天,针灸的相应规范、标准亟待建立。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贺普仁名老中医工作室主任王麟鹏介绍,在传承工作中,集贺普仁60余年针灸经验设计制造的的贺氏针灸铜人,对于针灸穴位的规范颇有意义。该铜人以《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针灸明堂图》等针灸医籍为依据,铜人身高、骨骼、肌肉完全按照1:1比例呈现,穴位更贴近人体实际。既是一件针灸教学的有效工具,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成国光提出,可从理工角度提供科学数据来保护针灸,使针灸各种疗法易于复现,便于医师执行。“拿火针来说,如针具使用材料的成分、含量界定等标准化研究有待进行。既使火针这门传统疗法的传承更易进行,也规范了针具生产、使用的各环节,对针具寿命、规格等制定相应标准。另外,还可从性能入手,探究针灸有无改进的余地,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其危害性,为针灸发展、保护、传承提供多方面支持。”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刘石指出,可通过理工手段,用可视化方法描述医疗过程,如监测加热过程中针体温度分布,针刺入人体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等。分析针灸机理,使操纵可控、可复现。研究医治方法、环境等因素和治疗效果的的定量关系,建立多参数模型,达到优化、规范诊疗的目的。

推广针灸,加强应用性挖掘

贺林说,贺氏火针在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的同时,也注重拓宽适应症范围,优化现有疗法。

“针灸好比种子,国内外市场相当于土壤,现在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上,却长成不同的大树,这值得我们思考。”谈及针灸推广,黄龙祥如此比喻。他介绍,国外针灸分为传统针灸和科学针灸,传统针灸相当于我国普遍使用的针灸,科学针灸也称“干针疗法”,国内应用较少。其实,明朝就有的解结针法,就类似于现在的“干针疗法”。“有些方法经验在国内默默无闻,但在国外却大放异彩。如何更好理解、研究古籍古法,不让其从我们的视野渐渐消失,加强应用性方面的挖掘,应是摆在中医人面前的关键问题。”黄龙祥说。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屠志涛透露,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今年计划建立针灸医院,作为专科医院推广针灸,并努力将北京打造为“针灸文化强市”。他建议,应在中医药学术、服务、文化等方面宣传平民化,如在中小学通过游戏形式宣传穴位名称、各医科及中医药大学在社区建立针灸实习基地等,让更多百姓了解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