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须大力培养高端人才——重读《首届中医研究生论文汇编》有感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08

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曾梦想进入中医药高等学府深造,由于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如愿。但不能让自己为梦想而付出的焚膏继晷的努力白白东流,于是选择了自修。

初读《论文汇编》启示多

1981年初夏,笔者购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论文汇编》(简称《论文汇编》)一书。从书中得知,国家从1981年1月起实行三级学位制。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未曾等待国家关于学位制条令的颁布,就破天荒地于1978年招收了研究生。有中医基础、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各家学说、中药、方剂8个专业共29人,通过两年的专业培养和教育,已于1980年经过考试及格和论文答辩毕业。值得笔者深思的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序言落款特意标明“3月12日”,这寓意“百年树人”啊!其良苦用心足可彪炳史册!

任应秋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评议组组长,他认为:“学位制的建立,足以反映高等教育各个阶段所达到的不同学术水平,它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可以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现在看来,当时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教育是创历史的。

初读这29篇论文,大都独具特点,主题鲜明,对所论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阐发。例如,现任博士生导师的烟建华教授,他的毕业论文是《对《内经》摄生学说中真气的认识》。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他首先探讨了关于中医对生命科学具有意义的物质——真气,这就奠定了系统研究的方向;其后他提出了《难经》命元三焦系统理论及其临床价值,并在临床上形成了别具个性特征的诊疗风格。他本人现在也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在“衡阳会议”次年,任应秋教授撰写了一篇题为《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文章,他强调:“我们讲的中医特色,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并指出“如果中医丢掉这些理论,只搞单方单药,那还叫什么中医学,怎么能有效地治病?”是很有针对性的。这从后来的30年中,反对中医、批评中医、质疑中医或者不自觉地附和“西医化”,说“中医不科学”的种种论调中可见一斑。

而且令人费解的是竟有中医硕士生发表专著批判中医的“谎言和谬误”。其中对范晔的《郭玉传》大胆质疑,说“仅摸一下脉,就能辨别雌雄,是何道理?如此荒诞无稽,竟然载述于著名史书中”等等。

面对这样的质疑声,首先应该反诘其治学态度,然后再质疑其对中医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水平。范晔(398~445)是一位考究严谨的史学家,他所著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他笔下的郭玉是涪翁的再传弟子,是经络和血脉双修的国医高手,凭脉隔帷辨男女,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这篇文章不长,共340字,大体为两段史实,无一赘词,值得一读。

笔者以为,中医药古籍或者历史文化记载,有许多确是不太容易理解,由此产生种种疑问也很正常。但读书不宜偏执,应当对有疑问的课题加强学习,反复思考求证,疑问和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并且从中找到有益于自己的营养。

中医教育模式应完善

2004年9月10日,《新民晚报》23版,登载了新华社记者刘璐璐采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国中医教育日益衰退》。分析中医教育萎缩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其调查分析所得数据能否准确反映全国中医药院校尚待考证)。另外,说到学生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也不深入研读,这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刘记者采访的中医院校在校生中,有的说“转行西医才有出路”,这反映了中医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出路。

报道中也提到课程设置的问题,说“中医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上下功夫,有些人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

的确,有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已经将原本是必修的《医古文》改成选修课,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试想,如无古文和历史文化的基本功底,怎么可以完整而深入地理解古代医药典籍并加以发挥?俗语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岂可揽瓷器活,基础没打牢怎可建起万丈高楼呢?

笔者很羡慕并敬佩北京中医学院的首届研究生,他(她)们深得名师、名家的亲炙,并登堂入室。当然,以现在的眼光和学术进步的客观条件来读当初的29篇论文,少部分还感稚嫩。但是30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中医药学术的栋梁之材。

例如朱勉生教授是首届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她于197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后进北京中医学院继续深造。留校任教期间,首创“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课程,并获首届任应秋奖。2001年,她参与创立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担任执行轮值主席,并兼任多个学术要职。她当初的研究生论文,集中论述丹溪学术,对“滋阴派”这一概念有突破性的阐发,她的理解是“尊阴而不贱阳”,对朱丹溪学术有较为全面的诠释。此后,以她扎实的功底,在国外熟练地运用法语讲授《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并进行研究和讨论。她的许多学术成就令世界医学界(包括中西医学)所瞩目。

中医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谈到这些令人振奋的中医精英人才的事迹,笔者深感中医基础教育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回想起自己1959年在南通市中医院学习时,全院有十多位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的老师都曾给我们讲课,而且课间能够有机会帮老师抄方。与此同时全院上下在南通市卫生局和院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朱良春院长的业务指导下,掀起著书立说风,有《中医学入门》、《中医内科临证手册》、《药性赋增注》、《汤头歌诀详解》等专著和百余篇论文应运而生。在朱良春院长的具体部署下,教学相长的中医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模式,可以进一步造就中医药人才。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因为我们经过系统课程的教育以后确实对中医药学有了全面的理解,并且在学习满二年半以后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笔者很眷恋曾经有过的学习中医的黄金时光,回想起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以宋·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转赠予我,不禁感慨万千。

如今,在30年后重读这堪称“历史原始记录”的《论文汇编》,亟愿说:“中医的愿景在培养高端人才。”(徐慎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