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如椽写国粹——河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纪实(下)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5-23

本报记者 张重刚

科技创新添新翼

继承传统与科技创新始终被河南省视为中医药发展的两大主题。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河南中医药未来的发展。

河南省有中医药研究院和正骨研究院两所省级中医研究单位,分别明确了一体两翼和医教研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财政投入1亿元,地方配套2.5亿元,使之成为在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领域的全国临床研究中心。

此外,河南省还拥有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2所,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全省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科研实验室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

医药成果不断斩获,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多年来,河南省中医药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继承创新,狠抓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建设,强化宏观指导,完善协作机制,注重规范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省中医药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84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90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80余项。

应急救灾显身手

河南省的中医医院积极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消除“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误解,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河南中医药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医疗救援,夏祖昌副厅长带领河南医疗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四川灾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救治工作。

同时,各个中医医院也纷纷伸出救援之手。洛阳正骨医院得知灾区缺少骨科器械和药品的情况后,连夜组织调配外固定器械、夹板、系列膏药等,火速运往抗震救灾前线。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共接收震区伤员89名,不惜代价、全力以赴组织救治,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所有伤员顺利康复出院。

而且,河南医疗救援队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另在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省中医管理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组织中医机构全力投入免费筛查和治疗工作,并领先于其他省市,首个印发了《河南省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所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中医治疗指导意见》,被多个兄弟省市借鉴。由于方案行之有效,措施得力,所有到中医医院就诊的婴幼儿,都及时得到了排查,凡查出结石的婴幼儿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没有一例死亡或出现后遗症。使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防艾治艾现奇功

治疗艾滋病是世界性难题,河南省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防治艾滋病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起在全国5省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

河南省选择发病率较高、病人比较集中的驻马店市、开封市等5市16县(区)启动了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采用中药制剂为主、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在“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中央和省里投入9542万元,累计治疗病人4186人。

6年来,河南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通过精心组织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病人临床症状、体症明显改善,免疫力稳步提高,机会性感染发生频次明显减少,中医药对病毒载量有明显影响,CD4(人体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均值稳中有升,病人病死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由于中药价格相对低廉,经中医药治疗后,病人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次数明显减少,单纯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人每人每天药费低于10元,较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低,接受程度高,增强了艾滋病人生活信心,社会效益明显。

与此同时,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辨证论治对无症状期HIV感染临床干预研究》列入科技部、卫生部重大科研专项。

为推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成果,满足艾滋病人对中医药治疗的迫切需求,河南又筛选1000名因耐药退出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将其纳入中医药治疗范围。

文化塑造新形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既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又能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视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制订了《河南省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方案》,引导中医医院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并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强对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各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服务的独特魅力。各级中医医院按照方案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了医院品位,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医圣祠成为展示和弘扬河南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之一。连续9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张仲景品牌,仅宛西的六味地黄浓缩丸年销售收入就达5亿元,促进了河南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有3家中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38个,河南中药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

河南省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优势,深入挖掘“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这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并赋予时代文化特征加以发扬广大。特别是在以文艺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组织拍摄的“人民健康好卫士——郭春园”、歌颂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苍生大医》以及反映洛阳正骨神奇医术的电视连续剧《大国医》,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内蒙古、宁夏、中国教育等电视台播出,充分展示了河南中医药人为国为民、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和高超医技。进一步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提升河南中医药的地位和影响,提高了“平乐郭氏正骨”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昨日的艰辛,换来了今天的缤纷;昨日的奋斗,升华为今天的辉煌。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给河南省中医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夏祖昌满怀信心地说,河南中医人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中突出实干正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认认真真去做,努力推动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用更加雄健的笔力谱写古老国粹华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