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首先要坚持中医思维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5-26

毛忠南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

2011年5月16日,笔者有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召开的“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和中医管理年活动”电视电话会。会上,关于中医科室如何规范命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中医科室规范命名固然重要,然而笔者看来建立和发展牢固的中医思维,确实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才是中医人成为“铁杆中医”,中医科室成为“合格中医科室”,中医医院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医医院”的根本。

中医人必须有中医临床思维

首先,这是认识自然环境、条件和疾病发生规律的需要。当年SARS刚刚爆发,在没有查清病原菌的前提下,中医人已经开始运用中医药预防及治疗;去年舟曲泥石流后,甘肃省卫生厅果断调集“黄花菜、木耳”等让当地百姓食用,请名中医开具中药预防处方,大灾之后无疫情发生。这都是中医临床思维指导下,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应用的最好例证。

其次,在疾病发生时要有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抓住疾病的矛盾,防患于未然。2010年,笔者在金塔县鼎新卫生院支农时,查阅2009年该镇卫生院在应对“甲流”爆发后的病历档案后发现:疾病爆发前几天,由于只是几个学生高烧前来就诊,该院医生按照普通感冒给予“抗病毒、预防感染以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多数患者体温刚刚下降,旋即升高,在短短几天内“高烧、咽痛、咳嗽”患者急剧增加。该院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采用“有症状患者口服麻杏石甘汤和清瘟败毒饮集体治疗,高危人群清瘟败毒饮煎剂普遍预防,普通群众采用当地清热解毒中药适量浸泡后代茶饮用”,使疫情迅速控制并消灭。

中医人要继承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离宗

其一,坚持中医思维,并不是抱残守缺,反对西医,而是应该积极学习、掌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明确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世界是一个整体,之所以分为许多专业是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不是世界呈条块状”。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中医人”还是“西医人”面对的都是患者的病痛,如何以安全、高效的方法,最低的价格解决患者的痛苦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甘肃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大家裴正学教授,中医世家、西医科班出身,临床中始终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原则。他认为辨病有利于掌握疾病的病因和发展变化,辨证有利于分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关于在临床中运用中西医知识的体会,裴老形象地总结为“如果说传统中医是大海捕鱼,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辨证论治水平的话;那么西医明确诊断下的辨证论治,则是池中捞鱼或者网中捉鱼,辨证准确率更高”。现代中医大家祝谌予、任继学等无不学贯中西。据此看来,具备合理的现代医学知识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推动力,诞生中医名家的催化剂,而不是绊脚石。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中医人在学习西医知识的过程中,是迷失了自我,还是坚持了中医的临床思维。

其二,中医人在临床中必须坚持中医的临床思维,即“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中医针对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不同疾病阶段辨证论治强调一个“活”字,因此,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然而现代医学针对某个疾病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掌握起来比较方便。现代年轻的中医医生在临床中因为驾驭中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转而寻求西医的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开始怀疑、否定中医。让他坚持中医临床思维,在整体观念下辨证论治,就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吸收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最早西医在看病的时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贴在肚子上听,最后发展成听诊器,一直到现在利用MRI、X线等等进行诊疗活动,这些东西不是西医专有的,都是其他学科的东西,他只是拿过来用了。中医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作为现代的“中医人”,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明确诊断疾病,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误诊漏诊,规避医疗风险是必须的,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众所周知,“中医”是经过反复实践的传统医学,在解决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西医”是借助科技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在解决器质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优势互补。

在笔者看来,一门学科划分为中医、西医的不同发展模式无可厚非;作为一名医生,也许不应该有“中医”和“西医”之分,只有解决问题才是好医生。正如毛泽东主席曾经指示的“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医去学西医,而是西医学习中医,选派100名最优秀的西医学习中医,在他们中间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形成我们自己的医学”。我们不反对西医,只是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