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编织全球合作网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9-28

本报记者 周颖

在9月22~24日举行的2011北京针灸国际研讨会上,我们看到有高鼻梁、蓝眼睛的欧洲卫生官员,有黑皮肤、卷头发的非洲朋友,也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伙伴。他们欢聚一堂,以小小银针作为传递情感和友谊的纽带,共同探讨针灸学术发展,协商针灸国际合作,构建针灸全球交流平台。

疗效认可注重客观证据

客观证据和疗效标准是针灸专家讨论的焦点之一。他们的观点,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德国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Henry J.Greten教授说,针灸是中医最普遍的治疗方法。虽然针灸疗法已被成功地使用超过千年,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但一些国家仍对其价值持怀疑态度。对针灸和中医观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中医临床研究的有效性缺乏客观证据。国外关注针灸研究质量和方法的缺乏,主要体现在研究缺乏双盲控制和针刺效果的客观测量方法。

他在近期针灸研究中,通过测斜、微循环测量、鼻腔测压、肺功能、HR变异性和步态测量等方法,解决了一些针灸双盲试验和针刺效果客观测量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针灸临床试验中的新方法为针灸临床研究及针刺效应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的研究方式。

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学和整合医学Nicola Robinson教授认为,欧洲和中国在针灸实践中存在差异。同时,针灸从业者本身仍缺乏培训教育及针灸治疗常见病和治疗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他建议针灸人士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针灸证据的“金标准”,同时使用现有的Cochrane系统评价对针灸的质量分析和质量状况考核。

临床研究成为发展趋势

在大会交流中谈论的主要话题,大多数是临床研究。

韩国庆熙大学东方医药学院针灸经络科学研究中心主任Hyejung Lee教授认为,最近,针灸治疗效果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世界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建立并得到广泛认可。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尖端技术的研究进展有可能对经络实质和针灸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她的《转化针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韩国针灸研究大脑功能紊乱的最新进展及不同领域研究结果的融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治疗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7年起,中医针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在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中医科研中心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展开。研究的重点是远程针灸及紫光激光针灸等新科技应用研究。

奥地利格拉茨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Gerhard Litscher教授说,针灸的有效性有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但技术量化的作用机制至今还不完善。

他说,高科技针灸的进一步发展和其他新兴方法的应用说明,避免多余的科学研究,同时结合简化的针灸临床诊疗过程,是省时经济的方法。中欧激光针灸间的联合研究,说明中医与西医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实现交流。

自由论坛达成合作共识

大会晚间举办的自由论坛充满了欢声笑语。10多位特邀的国际针灸知名学者与中国专家一道,就针灸合作话题畅所欲言。

德国专家首先发言,他强调针灸研究要重视客观数据和诊断标准。据了解,他已经花费大量的心血建立数据库,并取得一定的研究结果。他表示,愿意将研究数据与针灸同行共享,加大合作,提高针灸研究水平。

挪威专家插话说,我们合作的重点,首先是建立一个组织,找准研究目标,各国分工合作,各个击破。

交谈中,大家对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研究的针刺镇痛和针刺解毒给予好评,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王麟鹏近期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针灸临床研究成果表示钦佩。

“这个项目临床实验等级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一老外提问。

“一是提高了方法学以及设计指标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提高了团队联合作战的整体实力,三是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加强团队人员学习和交流,提高了整体设计水平。”王麟鹏的真诚回答,令这位专家连连点头。

澳大利亚、巴西、韩国、奥地利等国家的针灸专家,就针灸安全性、建立针灸检测人群、开展健康调查、申请项目基金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一阵热烈掌声通过了框架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