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原位灭活拓宽实体瘤治疗途径

时间
2007-06-12

据中国医学论坛报讯(驻地记者 张群)

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苗毅教授等开展的实体肿瘤射频原位灭活系列研究,研制了新一代优化射频电极(冷─湿电极、扩张─湿电极),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癌、肺转移癌及颅内肿瘤获得较好疗效,其成果近日获得了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该系列研究为期10年。研究者在高渗盐水组织灌注射频灭活技术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优化射频电极(冷—湿电极、扩张—湿电极),在不增加电极体积的前提下,显着扩大了组织灭活范围(最大达10cm),使射频肿瘤灭活技术从以往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向根治性治疗转变。研究者还在射频灭活(RFA)治疗前后结合MRI扫描随访、肝动脉造影、组织病理学等研究,提出了肿瘤射频原位灭活后病理的“鬼影现象”,这一发现有助于正确界定灭活组织范围。此外,研究者通过影像学—组织对应性研究,将组织热灭活形态分为5个区,对术中判断灭活范围和术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者在2001年9月至2006年1月间,采用三种方法(RFA冷─湿电极、RFA扩张─湿电极、RFA联合经动脉栓塞术)对121例肝癌患者(170个肿瘤)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得到了彻底的根治。与同期手术相比,RFA(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6%、75.9%、61.9%)与手术切除在患者生存率(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2%、75.6%、59.3%)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RFA治疗不失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

研究者发现,RFA与经动脉栓塞术联合运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了大肝癌的疗效,部分患者获得根治并长期生存,为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此外,该院普外科与放射科、神经外科等兄弟科室紧密合作,成功进行了RFA热凝辅助治疗多血供颅内肿瘤,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而且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减少误损伤。研究者同时还进行了骨、肺转移性癌的治疗,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晚期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