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专家提出脊髓损伤并发症处理及康复对策

时间
2008-02-27

据中国医药报黑龙江讯 近日,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医师张俊等人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回归社会康复模式”,完善了脊髓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对策和处理方法,并首次建立了促使伤残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康复理论体系。该项成果前不久获得了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急性脊髓损伤的基本原则是抢救生命,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丧失,最大限度地开发病员的残存功能,使之生活自理,重返社会。目前,其康复治疗包括对各项并发症的处理均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结论,而对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后的回归趋势,特别是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回归社会缺乏系统的规划及其理论。

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中,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中心共收治脊髓损伤患者178例,其中资料完整的有164例。在这一群体中,常见的并发症多达14类,专病员的特殊性制定了适合其本人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使绝大多数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了改善。

在此基础上,张俊等人以现代康复理念为指导,总结并提出了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入院后客观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开展系统康复教育与并发症预防、实施康复训练与并发症处置、部分病人有针对性的职业康复训练、决定康复去向等10大项100余个具体条目。其中特别调了康复教育的重要性。

课题组专家认为,过去无论是骨科的医师,还是康复科的医师,对治疗及对症处理方面比较重视,则忽略了康复教育方面的问题,但由于脊髓损伤病人多数是年轻人,一旦让他(她)永久地坐在轮椅上生活,对病人及家属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所以对他们及家属康复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心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是否做的到位,对病人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康复效果以及回归社会的程度均有很大影响。脊髓损伤的教育问题贯穿了康复过程的全部阶段。

同时,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更新了部分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如对脊髓损伤周期性体温异常者,须和肠或膀胱充盈刺激出现的体温升高相鉴别,临床中可用针刺、按摩、中药和镇静、抗痉挛的药物进行干预。对有体位性低血压者,应逐渐改变姿势,由卧而坐时开始45度角,再循序渐进过渡到90度角,训练过程务必避免突然的坐起与仰卧动作,采用围腰、弹力裤、弹力袜可帮助血液回流。

褥疮形成是脊髓损伤者长期卧床的后果,如处置不当,溃疡面积会变宽变大并向深部发展,甚至暴露出骨骼,病人不仅相当痛苦,还要支付相当大费用,甚至危及生命。对早期表浅型小范围褥疮,张俊主任医师提出的处理原则是:减压、清创、通风是最主要的手段,同时要避免温热疗法,特别要强调的是绝对要禁止使用类游泳圈似的减压圈。对血栓性静脉炎与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他们提出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每日规律性关节运动、下肢经常性抬高。被动活动时,防止过度牵拉动作,以避免髂、腹股沟静脉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