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文(补遗)(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邪气脏腑病形

(首节)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阳受风气)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阴受湿气)诸阳之会。皆在于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即三阳之经)中于阴者。常从臂始。夫臂。其阴皮薄。其肉淖(音闹)泽。故俱受于风独伤于阴(臂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如心之及。小肠此邪中三阴。亦有表症也)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肺合皮毛而畏寒。)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形寒伤外。饮寒伤内)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此言邪中五脏)

本神

(次官针篇之后)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初(一作故)生之来谓之精。(精者者谓之魄。(魂为阳。魄为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忆。思念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专在于是曰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图谋以成此志曰思)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怵恐。惕惊也。流淫。谓流泄淫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悲哀甚则胞络绝。故致失生。竭者。绝之渐)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不能持而流荡)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则气逆。故昏迷惶惑而乱也)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神为恐惧而散失)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音瞒。闷也。)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马注作忘)不精。不精则不正。(精明失则。邪妄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怒。本肝志。而亦伤肾者。肝肾为子母。

气相通也)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此亦言心肾受伤也)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调经论。形有余。泾溲不利。同此)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气促声粗)胸盈仰息(胀满也)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营卫生会

(次脉度篇之后)营出于中焦。(胃之中脘)卫出于下焦(脐下一寸阴交为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办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莫赀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下焦者。别回肠。(大肠)注于膀胱面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其浊气下行为二便。清气升于上中二焦为卫气)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胀论

(次五乱篇之后)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夫胀者。皆属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马注胀不在于营气。惟卫气逆行。并脉循分肉。始为脉胀而成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病近一次泻之。病远三次泻之。疾急也)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言五脏胀形)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五癃津液别

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干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阴阳清浊

(次血络论之后)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

命曰乱气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气血诸海○本经俱言阳清阴浊。此言阴清阳浊。以脏阴而腑阳。脏清而腑浊也)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耳目口鼻)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本藏

(次五变篇之后)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俱受于天

五色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水胀

(次逆顺篇之后)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侯也(五癃津液篇云。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入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病在气分)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以腹筋起为别。)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内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越岁也)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病在肠外。故无妨于月事)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音丕。疑败之血也)

五味

(次五禁篇之后)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涩结不舒)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音抛。溲脬。)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绻。不分。约。束也)阴者(阴器)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

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透心若空也)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入而复去)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苦通于骨其气复从口齿而出)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百病始生

(次五音五味篇之后)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

邪客篇

(首节)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道也)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受伤之谓)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取照海)泻其有余。(取申脉)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取流水五升。扬之万逼。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知为度○秫米。糯小米也。甘粘微凉。能养营补阴。半夏辛温。能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故并用之。古量一升。合今之三合二勺)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大惑论

(次九针论之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黑眼。(属肝)血之精为络。(属心)其窠气之精为白眼。(属肺)肌肉之精为约束。(属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斜同)其精。(睛同)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

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于下。(阳衰)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不能营运。

则其中脘当寒)故不嗜食也(此言所以善饥而不嗜食也)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