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25年有感

□ 王垂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玉奇在研读中医经典

李玉奇在研读中医经典。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左)接见李玉奇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左)接见李玉奇。

恩师李玉奇先生农历正月初六仙逝至今已有一段时间。连日来,恩师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心头,25年前拜师门下,聆听教诲,点滴在心,历历如昨。

我是1986年考入先生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记得考试分数通过后,我鼓起勇气走进先生的办公室,那时的我仅是刚入医门3年的小大夫,而先生却早已是享誉国内的著名中医专家了。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站在先生面前,心中的鼓尽管敲得咚咚作响,但还是强作镇静地回答了先生的一连串提问:你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为什么选择中医脾胃专业?中西医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好?等等。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先生是否满意,忐忑地望着先生,先生未作表态,却向我谈起了他在年青时发奋学习中医的经历。而后我怯怯地问:“老师能收下我做您的弟子吗?”先生此时脸上露出微笑,“我收下你了,”随即又收起笑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你要记住,要学好中医,首要一定热爱中医,其次才是你的努力和天分。只有热爱中医,才能更好地把中医知识用到临床,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这是先生对我步入师门的第一次教诲。这几天,每每想起恩师的这句话,想起恩师一生所走过的路,更是感到这是恩师的肺腑之言。恩师用毕生的心血倾注在他所热爱的中医药事业上,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他所衷情的国学事业中。

漫漫人生95年,风雨沧桑95载。先生的生命不仅在血气方刚时喷焰闪光,而且在壮志暮年中流霞溢彩。先生热爱中医,毕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令我们敬佩。早在先生年青时代的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社会上掀起的废止中医的歪风浪潮,先生为维护中医的合法地位拍案而起,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后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更是身体力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奔走操劳。及至晚年,先生仍坚持长年养成的逢期必看中国中医药报的习惯,时刻关注着中医药的发展。先生怀着一份对中医割舍不下的情感离开。

先生“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发展创新”的治学思想,令我们铭记。恩师治学严谨,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典功底深厚,典论经方娴熟在心,临证运用得心应手。但他师古而不泥古,每每带着临证的疑问查阅经典,而又从中演化出不同于经典的个人观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冠心病房颤从肾论治”,“糖尿病从瘀论治”,“滑胎小产从气论治”等等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观点,无不是先生根于经典又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而成。

先生清贫守志,刚正不阿的做人风格,令我们折服。他生活简朴,饮食清谈,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在对待名利的心境上,如清风朗月,淡然而柔和。先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一生救人无数,感恩戴德者遍及北国南疆,但他从不把高超的医术做为获利的工具,记不得有多少回他谢绝了国内、国外医疗机构高薪请他出诊的邀请,更数不清有多少次他婉言谢绝了治愈患者真情表达所送来的谢礼和谢金。其不坠操守,持节不逾的云水风度、松柏气节无不给接触过先生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先生对患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仁心思想,令我们景仰。先生平素不苟言笑,很严肃的样子,但他有着一付扶危救困,慈悲为怀的心肠。先生晚年,身体不是很好,但他仍坚持出诊为患者诊治疾病。由于慕名求医者甚多,医院担心先生身体承受不了,只好限制挂号人数。可每每看到站在诊室门口挂不上号的患者期盼的眼神,老人家又总是不顾劳累,招呼患者进来,为其看病。这样下来,每次出诊都大大地超出先生身体负荷,看着他疲倦的样子,我们做弟子的总是心疼又无奈,而每次遇到经济困窘的患者,更是免费为其诊治。先生以他的仁心,透支着他的瘦弱身体,使其仁术得以最大的发挥。

先生传授秘验,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令我们感动。先生恪守言传身教的授业思想,坚持不懈地带教学生,答难释疑,不厌其烦,临床点拨,传授秘验。为了使自己的毕生治疗经验能够传承下去,他将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治疗心得、经验秘方毫无保留地让弟子们传抄。耄耋之年,先生更是感到时不我待,不顾身体虚弱,冒着盛夏酷暑多次上传授经验课,气力不够了,就休息几分钟,接着再讲,先生的行动感动着在场的所有人。先生博闻强记,每次仅拿一讲课提纲,侃侃而谈。其引经据典,紧贴临床,妙语连珠,生动诙谐,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授课风格,受后学者们欢迎,以至于每次授课可容纳几百人的讲堂里都是座无虚席,更有站着听课者,聆听其课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先生这种扶掖后人,全力助推后人早日成才的无私奉献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中医大家的宽广胸怀。

大医精诚堪称典范,德术双馨誉满杏林,弟子们为有这样的当世良师为师,深感自豪。论古谈今博识多才,著论撰典医术精湛,弟子们为有这样的大学问者为师,倍感骄傲。

学高作我师表,身正为我垂范。作为学生弟子,恩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恩师热爱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漫步书林,钻研学问,笃学经典,博采众长的求学态度;严谨求实,勤于临床的治学风格;清贫守志,扶危救困的人生境界;师古不泥古,发展重创新的学术思想,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为此会珍惜光阴,发愤努力,为辽宁中医的发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去拼搏,去奋斗,用出色的业绩,了却恩师的遗愿,告慰恩师的英灵。

遥望南天,师容犹在;斯人已逝,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