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洲(全本)

学术观点

徐氏谓:医者除深研《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经典医着外,尚须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常谆谆告诫后辈在诊治疾病时,要注重察神态,望面色,详脉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唯此才能认病最真,投剂最确。

徐氏行医期间,正值天花猖獗流行时。在20年代,牛痘疫苗尚未普及推广。徐氏大胆探索,采用“人苗”预防接种,为儿童预防保健作出了贡献。徐氏行医50余年,于儿科温病杂病均积有丰富经验。尤对麻疹一病的治疗颇有心得,提出治麻“三透”的独到见解,着重提出“开肺透达”为治疗大法,使一些麻疹危急症转危为安。对杂病的治疗,常采用洗、熏、熨等外治法配合,也多获效验。

证治经验

徐氏精治幼科,尤对痧子(即麻疹)的诊治独具心得,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据古书“痧发于阳而喜清凉”,“痘疹之发显系天行时气”之说,徐氏认为痧痘之因是由天地时气从口鼻而入袭肺所致,治疗应着重“开肺透达”,以此作为大法,提出治麻“三透”的独到之见,即出疹前要透,疹未出齐亦要透,变证逆证仍要透。但也决不限于一法一方,而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所治病例多为痧痘肺闭,即类似西医所谓的并发肺炎是也。其治疗方法,雷同之处在于“开肺”,但根据辨证同中又有异,不出四法。(1)祛邪开肺:其辨证为风邪外袭,邪痰互阻,肺气不宣,慎防喘厥。适用于痧子尚躁未出或疹子刚出,身热,形寒,头疼,鼻塞,咳呛不畅,鼻煽气促,舌白或舌腻等症。生麻黄、苦杏仁、熟牛蒡、象贝母、玉桔梗、炙紫菀、福橘络为习用之药。如咳呛不畅甚者,则加天浆壳;如伴呕恶者可加姜竹茹、鸡苏散。(2)生津开肺(亦称生津达邪):其辨证为邪从热化,劫烁津液,慎防昏厥。适用于痧子(或时痘)已回,或痧回太速而壮热未退,烦躁,咳呛不畅,咬牙(齿介)齿,痰红音哑,哭泣无泪,呓语不清,脉数,舌绛等症。常以鲜生地为方中之君,重用剂量到一两,配以象贝母、熟牛蒡、苦杏仁宣肺气,伍入净连翘、鲜茅根清热生津,再参生龙齿、石决明平肝熄风防厥,妙用五分生麻黄拌以生熟地以达退热而不伤阴之功,如身热已退,又易生麻黄为水炙麻黄。若伴咽喉白腐肿疼,口唇腐烂,常先用山豆根、挂金灯、板蓝根、马勃、薄荷、赤芍等清热解毒、利咽凉血之品。全方组合配伍,能起到育阴不滞邪,透邪不伤正的作用,从而使邪热能由里达表。(3)温阳开肺:其辨证为阳气衰微,慎防阳脱厥逆。适用于面青,肢冷,舌白,脉细,常伴有身热绵延,咳呛,鼻煽气促,哭泣无泪等症。乌附块、川桂枝、淡干姜为徐氏必用之药,配以葶苈子泻肺平喘;生麻黄宣肺透达;干菖蒲化痰开窍;方通草、生米仁淡渗利湿;炙僵蚕、石决明、嫩钩藤豁痰平肝熄风防厥。(4)开胃开肺:其辨证为脾阳不振,中焦不和,肺气闭塞,慎防惊厥。适用于纳下呕,大便溏泄,或痢下杂色,里急用重,伴有身热不扬,咳呛不畅等症。煨葛根、姜川黄连、姜半夏、伏龙肝、淡干姜、山楂肉等为常用之品,又参以生麻黄、熟牛蒡等开肺达邪。徐氏指出“痧子以哭声扬而泪涕多为顺,大凡三日起病,再三日回头,若四日左右隐去,便是痧回太速,必再助其透邪”。又常不厌其烦地告诫后学:如遇正虚体弱,又有表不和,气不足之证者,必须在透达开肺之中加用大剂人参扶正益气,若此时过用寒凉,必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死。

医案

案一、 麻疹

龚××,一诊:痧子已布,四肢未透,咳呛痰粘,脉弦舌腻,邪未透达,慎防内陷,拟以宣化。

大力子4.5g 桔梗1.2g 荆芥3g 冬桑叶4.5g 苏全6g 紫菀3g 净蝉衣3g 防风3克.

二诊:痧子已布,四肢未透,咳呛稀少,鼻煽气促,脉弦舌腻,邪未透达,肺气不宣,慎防喘厥,仍以开肺达邪。

生麻黄0.9g 梗通3g 白蒺藜6g 牛蒡子4.5g 苦杏仁9g 西河柳4.5g 前胡片4.5g 紫菀3g。

三诊:痧子已齐,身热未退,咳呛稀少,喘急较平,脉弦舌腻,邪热蕴遏,肺气不宣,慎防变幻,仍以宣肺达邪。

水炙麻黄0.9g 桔梗1.2g 苏子6g 牛蒡子4.5g 苦杏仁9g 紫菀3g 冬桑叶4.5g 梗通3克.

四诊:痧子太速,又布白pei,咳呛不畅,鼻煽气促,哭泣无泪,两目斜视,脉弦舌腻,邪湿互阻,肺气闭塞,慎防喘厥,仍以开肺.

水炙麻黄1.5g 苦杏仁9g 石决明15g 茅根1扎(去心),炙桑白皮6g 象贝母9g 紫菀3g 葶苈子3g 郁金4.5g 地栗梗9克.

五诊:痧后又布白pei,肌热较淡,咳呛已多,喘急未平,目斜已正,哭泣无泪,脉弦舌腻,肺闭未开,慎防厥逆,仍以开肺。

生麻黄1.2g 白芥子3g 赤茯苓9g 益元散9克(包),川桂枝0.9g 橘络3g 紫菀3g 地栗梗9g 葶苈子3g 郁金4.5g 石决明15g。

六诊:痧pei已回,身热亦退,咳呛已畅,喘急较平,脉弦舌腻,余邪未清,仍以宣肺。

水炙麻黄0.9g 炙桑皮6g 石决明15g 川桂枝0.9g 橘络6g 梗通3g 葶苈子3g 赤茯苓9g 白苏子9g 益元散9g(包)。

案二、 风痧

石××,

一诊:风痧已布,身热绵延,咳呛稀少,烦躁不安,脉浮舌腻,此系邪未透达,慎防变幻,不可玩视,拟以疏解。

大力子4.5g 桔梗1.2g 防风4.5g 前胡4.5g 苦杏仁9g 白蒺藜4.5g 桑

叶4.5g 荆芥4.5g。

二诊:风痧已布,四肢未透,便溏粘滞,烦躁不安,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慎防增剧,拟以宣化。

大力子4.5g 煨葛根4.5g 炒枳实4.5g 冬桑叶4.5g 银花炭6g 赤茯苓9克 蝉衣3g 山楂肉炭9g 车前子9g(包),鸡苏散9g(包)。

三诊:风痧已回,身热较热,咳呛未止,便溏粘滞,脉数舌薄,仍以宣化。

大力子4.5g 煨葛根4.5g 紫菀3g 桑叶4.5g 银花炭6g 扁豆衣9g 蝉衣3g 鸡苏散9g(包),白蒺藜6g。

案三、 咳喘

周××,

一诊:风邪袭肺,咳呛不畅,鼻煽气促,纳下呕吐,脉弦舌腻,此系邪痰互阻,慎防惊厥,拟以宣肺降逆。

生麻黄0.9g 白芥子3g 紫菀3g 淡干姜0.9g 枳实4.5g 伏龙肝6克(包),

半夏6g 姜川黄连0.9g。

二诊:呕吐已减,咳呛不畅,鼻煽气促,哭泣无泪,脉弦舌腻,究由肺闭未开,慎防喘厥,仍以开肺。

生麻黄0.9g 橘络3g 干菖蒲3g 川桂枝0.9g 枳实4.5g 益元散9g 姜半夏6g 紫菀3g。

三诊:呕吐已止,咳呛不畅,气逆喘促,四肢逆冷,脉细舌腻,此系肺闭未开,慎防厥逆,拟以温开。

黑附块3g 白芥子3g 白蒺藜4.5g 川桂枝0.9g 橘络3g 白苏子9g 水炙麻黄0.9g 紫菀3g。

四诊:咳呛已畅,喘急亦平,粘痰未清,身热绵延,脉细舌腻,究由邪痰互阻,慎防喘厥,仍以宣化。

水炙麻黄0.9g 半夏曲4.5g 梗通3g 大力子4.5g 橘络3g 焦麦芽9g 冬桑叶4.5g 白蒺藜6g 鸡苏散(包)9g。

案四、 吐泻

徐××,

一诊:便泄溏薄,肠鸣作响,纳下呕吐,胸痞不舒,脉弦舌腻,此系中焦不和,脾胃升降失司,慎防厥逆,拟以分清。

姜川黄连1.2g 姜半夏4.5g 扁豆衣9g 炮姜炭1.2g 藿梗9g 陈石榴皮6g

淡吴茱萸1.2g 赤茯苓9g 山楂肉炭9g 益元散(包)9g。

二诊:便泄已减,腹减未止,胸痞泛恶,烦躁不安,神疲嗜卧,脉弦舌厚,究由邪湿互阻,慎防增剧,仍以分清。

姜川黄连1.2g 姜半夏4.5g 扁豆衣9g 炮姜炭1.2g 猪苓、赤茯苓(各)6g 橘皮4.5g 淡吴茱萸1.2g 车前子(包)9g 梗通3g 益元散(包)9g。

三诊:纳下呕吐,腹痛不和,身热形寒,烦躁不安,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气分不宣,慎防厥逆,拟以苦降。

姜川黄连1.5g 藿梗9g 炒山楂炭9g 淡干姜1.5g 瓜蒌仁9g 大腹皮9g 姜半夏4.5g 枳实4.5g 郁金4.5g 玉枢丹0.9g。

四诊:呕吐已止,腹痛不和,便解不畅,烦躁不安,脉弦舌厚,究由邪积互阻,慎防厥逆,拟以通达。

制川厚朴1.5g 生川大黄6g 枳实4.5g 青皮陈皮4.5g 川萆xie9g 芒硝3g 山楂肉9g 猪苓、茯苓(各)6g 瓜蒌仁9g 腹皮9g。

五诊:呕吐已止,便解不畅,腹痛亦除,身热较淡,脉弦舌厚,究由邪积未清,慎防变幻,仍以通达。

制川厚朴1.5g 瓜蒌仁9g 芒硝3克(冲),川萆xie9g 炒枳实4.5g 槟榔3g 猪苓茯苓各6g 炒山楂肉9g 生川大黄6g 青皮陈皮各4.5g 益元散9克(包)。

案五、 泄泻

陈××,

一诊:便泄频薄,肠鸣作响,身热形寒,纳下呕吐,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慎防增剧,拟以疏和。

大豆卷9g 姜半夏4.5g 扁豆衣9g 益元散9g克(包) 前胡片4.5g 藿梗9g 陈石榴皮4.5g 冬桑叶4.5g 猪、茯苓(各)6g 梗通3g。

二诊:便泄频薄,肠鸣作响,身热绵延,哭泣无泪,脉弦舌腻,究由邪湿未清,慎防变幻,仍以疏泄。

大豆卷9g 猪苓茯苓各6g 扁豆衣9g 益元散9克(包),前胡片4.5g 车前子9克(包),煨葛根4.5g 冬桑叶4.5g 泽泻6g 山楂肉炭9g。

三诊:便泄频薄,肠鸣作响,身热较淡,纳下呕恶,脉数舌黄,此系中焦不和,慎防增剧,拟以分清。

姜川黄连1.2g 赤茯苓9g 大腹皮9g 益元散9克(包),淡干姜1.2g 车前子9g(包) 扁豆衣9g 姜半夏4.5g 枳实9g 陈石榴皮6g。

案六、 痢疾

刘××

一诊:痧后身热匝月,形瘦骨立,痢下杂色,哭泣无泪,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慎防厥逆,拟以宣肺化积。

水炙麻黄1.2g 煨葛根4.5g 猪苓茯苓各6g 大力子4.5g 黄芩炭4.5g 石决明15g 蝉衣3g 山楂肉9g 益元散9g(包) 梗通3g。

二诊:痧后身热绵延,痢下杂色,里急后重,卧寐不安,白pei已布,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慎防喘厥,仍以宣化。

水炙麻黄0.9g 猪苓、茯苓(各)6g 银花炭9g 大力子4.5g 车前子9g(包),山楂肉炭9g 冬桑叶4.5g 橘络3g 煨葛根4.5g 益元散9克(包)。

三诊:痧后身热绵延,痢下杂色,白pei已布,神蒙嗜卧,脉弦舌腻,究由邪湿互阻,慎防增剧,仍以清化。

煨葛根4.5g 赤茯苓9g 紫菀3g 银花炭9g 车前子9g(包) 莱菔子9g 山楂肉炭9g 淡竹叶30片,益元散9g(包) 梗通3克.

四诊:痧后白 pei又布,身热绵延,痢下杂色,里急后重,脉数舌薄,仍以清化。

煨葛根3g 赤茯苓9g 梗通3g 银花炭9g 车前子9g(包) 生米仁9g 山楂肉炭9g 郁金4.5g 莱菔甲9g 益元散9g(包)。

五诊:痧后又布白pei,身热绵延,神蒙嗜卧,痢下略稀,脉弦舌腻,究由邪湿互阻,慎防惊厥,仍以宣化。

大力子4.5g 煨葛根4.5g 梗通3g 冬桑叶4.5g 银花炭6g 益元散9克(包),猪苓、茯苓6g 紫菀3g 淡竹叶4.5g。

案七、 惊风

徐××

初诊:痉厥之后,身热3日,咳呛不畅,鼻煽气促,哭泣无泪,两目斜视,脉弦舌腻,此系邪湿互阻,肺气不宣,慎防喘厥,拟以开肺。

生麻黄1.2g 白芥子3g 苏合香丸1粒(化服),大力子4.5g 猪苓、茯苓(各)6g 石决明15g 冬桑叶4.5g 益元散9g(包) 紫菀3g。

二诊:痉厥未平,身热绵延,咳呛不畅,鼻煽气促,哭泣无泪,两目斜视,脉数舌燥,究由邪热内蕴,慎防喘厥,拟以宣肺。

生麻黄0.9g 远志3g 鲜石菖蒲3g 大力子4.5g 连翘6g 益元散9g(包) 冬桑叶4.5g 石决明15g 钩藤3g 另紫雪丹0.9g开水化服。

三诊:痉厥之后,身热延绵,咳嗽不畅,鼻煽气促,哭泣无泪,两目斜视,脉数舌绛,究由邪热内蕴,慎防厥逆,仍以宣化。

大力子4.5g 连翘壳6g 石决明15g 冬桑叶4.5g 苦杏仁9g 紫菀3g 生银花6g 象贝母9g 鸡苏散9g(包) 芦根1支(去节),钩藤9克(后下),另紫雪丹0.9g开水化服。

四诊:红痧白疹,隐滞不扬,撮唇弄舌,哭泣无泪,脉数舌绛,究由邪从热化,劫烁津液,慎防厥逆,拟以生津达邪。

鲜石斛9g 银花9g 石决明15g 大力子4.5g 连翘4.5g 紫菀3g 芦根1支,冬桑叶4.5g 朱茯神9g 竹叶卷心6g。

案八、 惊风

徐××

一诊:痉厥屡作,四肢抽搐,两目斜视,脉弦舌腻,此系邪痰互阻,慎防再厥,拟以宣化。

牛蒡子4.5g 天竺黄3g 石决明15g 鲜石菖蒲3g 前胡4.5g 炒僵蚕9g 钩藤9g(后入) 朱灯心5扎 冬桑叶4.5g 陈胆星3g 薄荷1.5克(后入)。

二诊:痉厥已平,身热较淡,风痧已布,色淡不明,咳呛痰粘,烦躁不安已除,脉弦舌腻,邪热蕴遏,慎防变幻,仍以宣化。

大力子4.5g 苦杏仁9g 银花6g 石决明15g 冬桑叶4.5g 象贝母9g 连翘6g 芦根1支(去节),净蝉衣3g 郁金9g 鸡苏散9克(包)。

三诊:痉厥已平,红疹白(疒立口)已布,咳呛不畅,气逆喘促,脉弦舌腻,邪热内蕴,肺气不宣,慎防喘厥,仍以宣肺达邪。

生麻黄1.2g 苦杏仁9g 银花6g 紫菀3g 牛蒡子4.5g 象贝母9g 连翘6g 芦根1支(去节),葶苈子3g 郁金4.5g 石决明15g。

四诊:身热已退,神迷嗜卧,咳呛已多,喘急亦平,脉数舌薄,痰湿未清,仍以清化。

水炙麻黄0.9g 朱茯神9g 干菖蒲3g 冬桑叶4.5g 远志3g 石决明15g 川桂枝0.9g 益元散9g(包),地栗梗9g。

验方

一、 麻疹1号方

组成:生麻黄1.5g 玉桔梗3g 象贝母10g 连翘壳10g 紫菀茸3g 福橘络3g 鲜茅根(去芯)30克或鲜芦根(去节)30g 生甘草3g。 水煎服。

功效:辛凉透疹,开肺达邪。

临床应用:主治痧子尚未出或痧子刚出。若咳嗽痰多,咯痰不畅加天浆壳,咳甚呕恶者加姜竹茹、鸡苏散等。

二、 麻疹2号方

组成:鲜生地30g 生麻黄(或水炙麻黄)1.5g 霜桑叶5g 苦杏仁(去油)10g 连翘壳10g 鲜芦根30g(去节)。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开肺达邪。

临床应用:主治痧子将透未透,疹色赤紫,或回痧太速,壮热不已。若惊惕烦躁加生龙齿(先煎)1.5g 嫩钩藤(后下)10g 生石决(先煎)30克;咽喉白腐肿痛,口唇干燥出血加山豆根10g 京赤芍10g 挂金灯3g。

三、 麻疹3号方

组成:黑附块(先煎)5g 红参5~10g 川桂枝3g 淡干姜2g 生麻黄1.5g 葶苈子10g 炒僵蚕10g 灵磁石(先煎)30g 干菖蒲10g。 水煎服。

功效:温阳益气,开肺达邪。

临床应用:主治疹色暗淡,伴有面色苍白或青,肢冷神软,咳呛气促,鼻煽。如痧疹隐滞不畅,可另芫荽子10g。

四、 麻疹4号方

组方:姜川黄连3g 姜半夏10g 炮姜2g 扁豆衣10g 陈石榴皮10g 煨葛

根10根,水炙麻黄1.5g 玉桔梗3g。 水煎服。

功效:理脾和胃,开肺达邪。

临床应用:主治痧疹刚布,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谷不香,大便失调。若大便稀臭加楂肉炭10g 鸡内金3克;纳下呕吐加伏龙肝(包煎)10克;疹出不透加西河柳10g。

五、 麻疹5号方

组成:野菊花10g 霜桑叶5g 地肤子10g 京赤芍10g 白藓皮10皮 地丁草10g 生甘草5g。 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利湿。

临床应用:主治痧后皮肤搔痒。若肤痒盛者加白芷10g 苦参10g 肤红出血者加当归尾10g。

六、 口疳八味散

组成:鲜生地(打)15g 黑玄参10g 京赤芍10g 粉丹皮10g 生石膏(先煎)30g 鲜芦根(去节)30g 生甘草5g 大青叶15g。 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临床应用:主治牙龈红肿出血,口腔溃疡。热毒甚者加紫草5克,鲜竹叶10克,丹参片10g。

七、 青勃汤

组成:大青叶30g 轻马勃(包煎)3g 生甘草5g。 水煎服。

功效:清热凉血,拔毒驱腐。

临床应用:主治发热,乳蛾红肿疼痛,白腐糜烂,烦躁不食。

八、 擅用洗,熏,熨等法配合内服治病

徐氏治病方法多样,除内服汤药外,还擅用洗、熏、熨等外治法进行配合。如(1)伤风鼻塞洗方。用冬桑叶、杭菊花、荆芥穗、薄荷叶、净蝉衣。(2)阴虚口生糜点,取龙脑,薄荷煎水,用青布刷口后再以蔷薇花露漱口。(3)小便不通,采用胡葱1斤,煎汤覆腹上即利。(4)少腹疼痛,气块攻撑熨方。用生香附、麸皮、食盐,以酒醋炒后布包外敷。(5)风湿历节病痛方。用鬼箭羽、嫩桑枝、木瓜、丝瓜络、陈酒,煎汤洗之。(6)上热下寒两足逆冷方。用生熟附子、龙眼肉共捣烂,加入面粉,以酸醋调,炖后温敷两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