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四、 喉痈

沈××,女,30岁。

初诊(1962年9月14日):左咽关红肿散漫,痛引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伴发热、头痛,痰多粘腻,吞咽不利,已历一周。脉左细数,右滑数;舌苔腻。乃胃火上冲,痰热内阻,发为喉痈之症。急予泄热消肿。

赤芍9g 丹皮9g 炙僵蚕9g 牛蒡子9g 桔梗3g 生甘草2.5g 射干3g 山豆根9g 挂金灯9g 杭菊花9g 金银花9g 知母9g 黄芩9g

外用:

1、 珠黄青吹口散,吹喉,日2~3次。

2、 银硼漱口液,漱喉,日3~4次。

二诊(9月16日):上药服2剂后,咽痛如故,吞咽不利,左咽关红肿高突,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9月18日):左喉痈酿脓已熟,用消毒银针刺破高突处,流出脓液甚多。原去牛蒡子,再服3剂。

四诊(9月21日):咽痈明显好转,咽关肿胀消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再予前方去射干、僵蚕,再服4剂,以资巩固。

[按]喉痈,又称喉关痈。因病情严重,来势凶猛,故古称“猛疽”。此病后期每易化脓,故在治疗上早期务求力争消散;若不能消散,当助其泄脓,以图早愈。上述两例,在治疗上均以清热解毒、化痰利咽、凉血消肿未法,是共同之处。然案三大便五日未解,乃热结肠胃,故投以通幽泄热,果能热退、肿消,功效立见;而案四已酿脓成熟,非助以溃破则必将迁延时日,甚至伤正,刺破脓液,遂能痛定、肿除,迅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