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补肝肾为主治疗不孕症40例

出处:中国乡村医药 1994年1期(增刑)1~4页

摘要:治疗方法

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对病因不同或有突出见证时,随证略有加减。经治疗后如证型改变,治则方药也随之变动。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肝肾不足

治则:调补肝肾

方剂:自拟加减定经汤(熟地12g 山茱萸肉8g 白芍10g 当归15g 菟丝子20g 柴胡10g 广木香10g 仙灵脾15g 巴戟天12g 丹皮10g),每剂水煎2~3次,1天内分2~3次口服,每周期药5~7剂。

2.肝郁气滞

治则:解郁利气

方剂:《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加减。

3.气血两虚

治则:益气补血,兼健脾胃。

方剂:《妇人规》毓麟珠加减。

4.血瘀气滞 治则:活血去瘀、温经利气。

方剂:《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加减。

疗效

本组40例,治疗后受孕32例,妊娠率80%;未孕8例, 其中黄体不健转为基础

体温双相4例,有效率10%。总有效率90%。

讨论

1.临床上常可见到久婚不孕者求子心切,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出现月经失调、痛经、经前乳胀、经前经行头痛、临经泄泻诸症,几乎在半数以上,大部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属内分泌失调范围。本组以解郁利气的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并多方解释,消除顾虑,以缓和患者迫切得子精神过分紧张,遂取得效果。

2.罗元恺说:“不孕症其根本原因虽都由于肾虚不能摄精成孕,但其标病却各有不同,标病不除,难于固本。”在此理论指导下,本组第一阶段采取先治病、调经的原则,使肝郁、气血虚及血瘀等证显著改善或消失,月经渐调。标去,肾虚诸症如腰酸耳鸣、阴道干燥、性欲低、性生活后明显乏力等症相应突出。特别是基础体温黄体不健大都未改善,治疗遂转入第二阶段。

《内经》以女子肾气盛,天癸至,冲任脉通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可见无子根本在于肾气不足。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气舒,肾精方泄;水不涵木,木燥烁精,更难成孕。不孕证病程长、病情交叉夹杂,或肾阳不足,或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被灼,遂致阴阳两虚。故第二阶段的治疗,转为调补肝肾。阴阳兼顾,以加减定经汤为主。《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原主治经水先后无定期,能舒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今宗其意,仍用熟地、菟丝子益肾,当归、白芍养血,柴胡舒肝。加入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山萸肉、丹皮泻火滋阴,广木香健脾顺气;治疗肝肾不足为主的不孕证。

3.本组32例测量基础体温,半数以上的单相或黄体不健。基础体温异常当是黄体功能不足、黄体素分泌减少、与雌激素比例不平衡,也有可能是情绪忧郁紧张,扰乱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调节关系。干扰正常排卵而致不孕。中医学认为肾气盛衰,阴阳调和与受孕关系至密。夏桂成说:“月经前半月为阴长阳消,后半月为阳长阴消,是重阴转阳,阳长宫暖,有利生殖。”这与基础体温的变化相符。笔者以补肾气、调肝肾、和阴阳为前提,用调补肝肾为主促使基础体温转变,获得疗效。

4.阴道干燥大都见于绝经期妇女:本组中17例有此症状,但年龄大都在30岁左右,最高仅35岁。此症影响性生活、减低性欲,对受孕不利。此症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是阴道上皮细胞随着雌激素的降低而渐萎缩。表皮细胞中含糖原的细胞缺失,阴道液量减少,润滑作用缺乏,用雌激素治疗有效,但停药仍复发。中医书籍很少提到此症,王孟英曾说:“带下女子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荀体强气旺之人,虽多亦不为害惟干燥则病甚。盖营津枯涸。即是虚劳。”本组是中青年妇女过早地出现阴道干燥,且常伴有性欲低、性生活后明显乏力、经常腰酸等症。当属肾精不足之象。今从肾虚着手。阴阳并补,大都能改善或治愈。愈后很少反复。多数患者在阴道干燥明显好转后即受孕。

5.本组有8例经治疗2~3个疗程仍未受孕,其中31~35岁4例,已进入“五七”,是脾肾之气将衰的年龄。证型经治疗后全部转为肝肾不足。从临床而言,已有明显好转。但基础体温治疗后仅2例转为正常,仍有黄体不健和单相各2例。可以认为本组患者可能肾气甚衰,补益肝肾尚嫌不够,使肾气不能充分恢复,内分泌失调未能纠正。且患者心情焦急,肝气不舒,不能坚持服药,治疗遂告中断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