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学院实验表明:黄芪注射液可改善腹透疗效

时间
2005-12-13

广东惠州学院理学系科研人员在近日完成的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的腹膜细胞凋亡与增殖具有平衡调节作用。这一发现,为临床患者长期接受腹膜透析(CAPD)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CAPD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这种腹透疗法能否长期而有效地进行,关键在于腹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否能持续、稳定地维持。有研究表明,长期CAPD患者的腹膜组织结构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腹透液可诱发腹膜间皮细胞(HPMC)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增大退化,脱落凋亡;同时,它可刺激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导致HPMC功能失调,腹膜纤维形成,引起透析失败。

为探讨药物调节的作用,科研人员选用黄芪注射液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他们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高剂量用药组,以生理盐水50毫升加黄芪注射液400毫升/天腹腔灌注;B组为低剂量用药组,生理盐水50毫升加黄芪注射液200毫升/天腹腔灌注;C组为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注。各组每日两次,连续腹透到第4周末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HPMC和PCNA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A、B两组诱导HPMC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尤其是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CNA在A、B、C三组中的表达则成阶梯式升高,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还发现,HPMC凋亡和PCNA的高表达,均与黄芪剂量浓度成相关性。在高浓度下,诱导HPMC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刺激PCNA表达也显著升高,而低浓度下,这种作用则不明显。提示黄芪在体内具有既可诱导HPMC凋亡,又可刺激腹膜细胞PCNA表达的“双刃剑”作用。因此,选择适当的黄芪注射液剂量,对长期腹透患者腹膜生理功能的维持和调节有重要意义。

从事此项研究的范红英认为,腹透是利用腹膜的生物半透膜特性,通过跨膜溶质梯度和渗透压梯度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物,超滤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但腹透液则会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刺激HPMC,产生许多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影响HPMC的生物学功能,导致细胞损伤凋亡。PCNA是一种核内蛋白质,它的出现与细胞增殖有关,它的高表达,是腹膜功能失调,透析失败的重要原因。黄芪注射液有改善腹膜循环,增加超滤,增强局部防御能力,特别是对于调节免疫功能及腹膜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具有显著的平衡调节作用。这一实验结果,对改善腹透液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CAPD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