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需求共存——有机食品技术专家赵晨分析我国有机食品生产

时间
2003-11-05

优势与需求共存

——有机食品技术专家赵晨分析我国有机食品生产

2003年11月05日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关税贸易壁垒正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而其中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尤显突出。由此,有机食品在国际食品贸易中日益受宠,销量逐年增长。我国作为一个刚迈进世贸组织门槛的出口大国,扩大食品出口、促使我国农产品按照国际认可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有何优势?市场前景如何?生产有机食品对环境有何要求?常规产品的生产企业能否生产有机食品?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首席有机食品技术专家赵晨先生回答了记者的这些问题。

记者:有机食品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区别吗?

赵晨:有。有机食品是执行国际通行食品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中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此规定是国际食品贸易仲裁的依据。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是我国的一种提法,它们执行的是由我国农业部等部门制定的相关食品标准,这些标准只在国内通行,并不作为国际贸易仲裁的依据。

记者:有机食品的源头是农业,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哪些优势?

赵晨:西方工业国家由于污染严重,寻找生产有机食品的基地不容易,而我国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大优势:一是我国地域广阔,有机农业容易形成规模;二是我国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有机农产品强调传统种植的方法;三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土壤工业化污染程度较低,发展有机农业转换速度快、成本低;四是我国南北跨度大,气候呈多样性,有利于有机农产品品种的开发;五是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合有机农业劳动力投入较多的生产模式。

记者: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对环境有怎样的要求?

赵晨: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原则上所有能进行常规农业生产的地方都能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但应注意:基地的土地应是完整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有机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周围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空气、灌溉水质、土壤等必须达到标准;基地周围或基地内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生产、加工、储藏场地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物品。另外,对基地的劳动力资源、农民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情况也要加以考虑。

记者:常规产品生产企业如何转型生产有机产品?转型后的优势是什么?

赵晨:常规生产企业转型生产有机产品可以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全部转换,即是企业所有品种完全放弃常规生产,全部进入转换期,开始有机生产。这种方式风险性较大,但一次性投入的物资与人力较少,见效快。第二种是部分转换,即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者或贸易者将所经营品种中的其中几个品种进行有机生产、加工或贸易,而其他品种则保持原有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全部转换风险小。第三种方式是开展平行生产,即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者或贸易者将所经营中的同一品种,即有保持原有生产方式的又有转换成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的。用这种方式转型风险小,过渡期长,便于企业管理。

转型首先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更好地塑造了企业的形象。根据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对多个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和食品加工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在进行常规生产的同时开展有机生产,有利于发展新的生产模式、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的产品、丰富产品种类,使企业生产实现多元化。

记者:有机认证对企业有何意义?

赵晨:有机产品认证主要是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方法的认证,综合了对生产产品和质量系统认证的内容。通过有机认证后的产品,以贴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有机标识为标志进入流通市场,向消费者证明其安全性。另外,进行有机认证,还能促使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促进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管理,促进产品的营销与推广,因为认证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对营销计划的制定与推广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记者:生产有机食品的经济效益怎么样?

赵晨: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的贸易壁垒将逐渐减少,这将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增长铺平道路。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据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做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一般产品在有机转换期间,有机作物的产量会比常规作物的产量低。但有机农业追求的是可持续的产量和最佳的质量。从长远来看,在转换期施用的长效有机生物农药、肥料开始发挥作用后,土壤恢复自然生命力,地力得到提高,有机作物的产量会比常规作物的产量高出10%~30%,甚至更高,且有机体系采用多样性种植,其综合生产力明显高于常规体系的生产力。由于有机食品执行的是国际通行的检测标准,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在销售价格上要比常规食品高出30%~50%,有些甚至高出几倍。因此,开发有机食品可以说商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