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续三)

时间
2006-04-28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协办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于2005年12月3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展。

会议由陈灏珠院士和洪震教授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系列子课题的部分专家,以及来自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会聚上海,共同交流了络病理论及其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现把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通心络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有关通心络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通心络能抑制血管水平上的炎症反应,可显著抑制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mRNA以及球囊损伤血管内核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

2.虽然还没有在血管水平上证实通心络胶囊的抗氧化作用,但在外周血发现,通心络有降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在心肌灌注损伤时降低丙二醛(MDA),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作用。

最近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通心络干预后24小时,CD1d基因敲除小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证明了脂质代谢与炎症相关。

通心络对易损血液的保护作用

通心络针对易损血液的保护作用表现在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纤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调节血脂等方面(图1,见4月20日第15版)。

通心络对高胆固醇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显示,与单纯高胆固醇组相比,通心络干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非常显著(图2,见4月20日第15版)。

通心络对不同类型斑块组织学构成影响的研究显示,通心络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各型斑块的声学密度(AIIc%)[纤维型斑块(82.5%比85.6%)、脂质型斑块(61.3%比68.3%)]均有增大的趋势(P<0.05),尤其是稳定型斑块更加明显(图3,见4月20日第15版)。说明通心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斑块的组织学构成,增大斑块的密度,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兔主动脉大体标本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通心络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抑制斑块内微血管增生,达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图4)。

通心络对兔急性心梗(AMI)晚期再灌注心肌影响的研究显示,光镜(PTH ×200)下可见对照组心肌溶解性坏死,而通心络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说明通心络对AMI晚期再灌注心肌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图5)。

通心络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实验研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培多普利组、丹参组比较,通心络组可以明显抑制心梗后的心室重构(图6)。

一项对猪AMI晚期再灌注实验研究显示,通心络干预后心肌梗死区室壁无复流区面积与结扎区面积之比,从对照组的60%~70%下降至25%~30%,超微粉碎通心络组下降至20%。说明通心络可明显减少AMI晚期心肌梗死区室壁再灌注无复流面积(图7)。

另一项对AMI心肌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临床研究(AMI患者112例)显示,与单纯西药常规抢救治疗组相比,常规抢救治疗12小时内加服通心络(疗程6个月)组,心肌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恢复率(51.68%比70.03%)显著增高和恢复时间(180天比30天)显著缩短(图8、9)。证实通心络可促进AMI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的恢复,具有AMI时微血管保护的独特优势。同时,通心络组患者射血分数得到明显提高(表),而且是用药后1周射血分数就有所改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更加显著。

吴宗贵教授的结论认为,通心络对心肌全方位保护的主要药理作用有三个方面:其一针对易损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二针对易损血液,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其三针对易损心肌,保护心肌和微血管完整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

表 通心络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AMI24小时内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通心络组53.3255.8655.3456.0558.2758.3358.13

(n=60)±6.715±7.70±8.09±8.84±8.00±8.00±8.41

对照组54.6152.8852.3953.3553.1053.8254.11

(n=52)±7.63±7.42±8.00±7.94±7.78±7.89±8.93

P值0.450.110.130.180.0070.020.046